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三农】

“技术天团”为农业园区“涨知识”

  编者按:

  有一群人,他们是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农业技术管理部门的专家,在繁忙工作之余,他们下农田、走基层,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助力。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科技特派员。

  本报三农版推出,“我是‘科特派’”栏目,记录科技特派员扎根田间地头,将农业科技送到基层的故事。

  在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他是教授臧运祥,而在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他是科技特派员臧运祥。

  他连续受聘成为嘉兴市第七批和第八批科技特派员,还获评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从繁忙的科研和教学安排中抽出身,来到嘉兴的田间地头,将科技服务送上门。

  教授走进农田

  为农业企业带来先进理念

  “臧教授,您又来啦。”走进位于湘家荡的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路上不断有人和臧运祥打招呼。

  2017年,浙江农林大学与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当时,位于该园区的嘉兴蓝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急需一位技术大咖,而臧运祥正是他们需要的大咖,从此,臧运祥便和嘉兴结缘了。

  现代农业,正在逐渐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丰收歉收靠老天”的情况,不论是企业还是农民,越来越看重科技的力量。从事园艺作物种质创新、品质调控与分子机理等方面研究工作的臧运祥成了农民和企业眼里的“及时雨”和“百科全书”。

  2018年,臧运祥多了一个身份,他受聘成为嘉兴市第七批科技特派员,派驻在蓝沃公司。

  蓝莓,素有“水果皇后”和“浆果之王”之称,肉质细腻、口感独特、营养丰富,但对种植土壤、技术要求却十分苛刻。在和蓝沃公司的合作过程中,臧运祥开展了蓝莓的种植示范与果品加工研究。这几年,他在土壤改良、肥料使用、新品种引进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让臧运祥记忆深刻的是,他为企业进行了新品种的选择。蓝莓不是嘉兴的传统农产品,哪些品种才是真正适合嘉兴自然环境又能够让种植户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收益的呢?

  臧运祥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他带领企业引进13个蓝莓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农业的研究需要一定周期,农忙的时候他每周都来,农闲的时候他们网上交流,虽然相隔着单趟就要2个多小时的路程,但臧运祥和嘉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最终,他们从中筛选出3个比较适合在嘉兴地区栽培的品种。

  “农业企业其实面临着许多困难,种植水果周期长见效慢,如果选种有误后面想要进一步发展就难了。”蓝沃公司总经理张会忠说。  

  眼下,正值蓝莓成熟时期,一棵棵蓝莓树上结了珍珠般圆润的紫色果实,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采摘、购买。“周末的时候,我们都要忙不过来了。”张会忠的话语里骄傲不已。

  200余人次交流

  让学校的技术和人才走进园区

  近日,臧运祥又一次来到嘉兴,但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来了另外5位各个领域的专家一起为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把脉开方。

  “这里有环境工程专家、植物保护专家、食用菌栽培专家等,都是针对企业需求带来的该领域的翘楚。”臧运祥向园区工作人员介绍着同行的专家。

  当天,在蓝沃公司,根据企业以采摘为主的经营特点,各位特派员从防鸟防虫、林下种植、中药景观长廊设计等多维度,全方面地为企业进行规划设计,提升企业农旅采摘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月是梨小食心虫出现的季节,同行专家邓建宇副教授为新理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送去了梨小食心虫迷向丝,利用绿色防控技术为翠冠梨生长保驾护航。

  专家和企业工作人员还就农业物联网和无损检测等方面与公司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这样的交流几年来一直不断,臧运祥组织学校专家200余人次,走访企业30余家,开展专题对接交流,为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成多项校企合作项目。

  背倚着浙江农林大学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臧运祥成为学校和嘉兴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只要企业提出需求,我们都能找到相关领域的权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臧运祥说。

  臧运祥不但带着专家来到嘉兴,还带着学生们来到嘉兴。学校联合园区申报的“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以“园区公司+高校+基地”为特色,臧运祥助力园区将高科技生产技术与产业化示范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助推农场创新创业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他给学生们创造了一片施展拳脚的天地;作为一名助农助企的科技特派员,他为嘉兴的农业带来了新鲜的技术力量。通讯员 董佳慧 本报记者 何飘飘


科技金融时报 【三农】 00004 “技术天团”为农业园区“涨知识” 2020-06-05 2 2020年06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