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杂草稻在我国大面积发生,特别在江苏、广东、辽宁和宁夏等地,成为我国稻田除稗草外,最严重的杂草。
究其原因是杂草稻随水稻耕作生长季节与栽培稻伴生。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杂草稻在有限的空间中与栽培稻开展竞争,比如争水分、争光照、争养料。由于其遗传背景与栽培稻极其相似,除草剂难以根除,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影响。
樊龙江认为,水稻通过稻苗移栽能够很好地防控杂草稻。育秧让水稻苗长得很大,这样一来杂草稻不容易赶上新插的秧。“现在水稻种植大多采用直播,省时省力。缺点就在于给了杂草稻与栽培稻一起发芽的机会,两者有了相同的‘起跑线’,这也就是为什么杂草稻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杂草稻的危害性还来自于休眠特征,也就是说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度过田间冬季的严酷环境,直到稻季才发芽。
这样年复一年的结果就是杂草稻越来越多,终成大害。“如果一块地闲置两年重新种植水稻,杂草稻又会‘复活’。” 樊龙江说。
不过,科学家们很希望将这种“发芽率高长势强”的优点应用到水稻育种当中,通过提高自然适应能力,为增产增收开辟新的思路。
研究发现全球不同地区杂草稻存在一个共同的强烈基因组分化区域,即7号染色体一个0.5Mb区间。该区域包括与种子休眠、抗性相关基因等,对杂草稻环境适应非常重要。此外,休眠性相关基因经历平行进化,在粳型杂草稻和栽培稻间分化明显,可能在不同杂草稻群体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眼下,中外科学家仍在对杂草稻的研究中不断寻觅新的育种方向。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邱杰(现任教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贾磊和吴东亚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樊龙江和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Kenneth Olsen为通讯作者。来自中国、美国、巴西、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内外12个研究团队参与了该研究。
本报记者 林洁 通讯员 柯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