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浙大团队领衔的一项涵盖全球16个主要水稻生产国稻区的调查显示——

栽培水稻“返祖”现象普遍存在

  本报讯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樊龙江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对涵盖各大洲来自16个主要水稻生产国的稻区都进行了抽样,在对524份杂草稻的研究中发现水稻在世界各稻区均存在去驯化现象。这项调查也对水稻进化、资源利用和杂草稻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基因组生物学》上。

  “人们对作物回归野生状态的认识,对于防控杂草稻有积极的作用。”樊龙江表示,每年收割水稻时都会有种子落粒,田里种子数量越多,进化出杂草稻的概率越大。因此,减少田间种子遗留的库容,是减少杂草稻的重要手段。

  返祖现象也称野化或去驯化,是生物界经常发生的一个遗传现象,指栽培作物和家养牲畜等从人工环境回归自然环境,恢复野生特征。就栽培水稻而言,去驯化后成为杂草稻。杂草稻呈现出子实变小、红皮的特征,经过环境适应进化具有落粒特征,种子成熟即散落田间,之后与水稻耕作生长季节与栽培稻伴生。这种“山寨版”的水稻作为稻田恶性杂草,严重影响水稻生产,被形象地称为“鬼稻”。

  “落粒是种子回归土壤实现繁衍的关键一步,是在自然界生存最重要的机制。同时种子变小,也是为了便于传播生长。”樊龙江解释。

  为了自身物种的繁衍,趋向于野生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这也就是为何杂草稻恢复脱落生长的重要原因。

  “去驯化是作物不可避免的进化机制。”樊龙江介绍,这一过程在各地历史上持续多次发生,甚至有些发生在绿色革命(即矮化育种)之后。

  (下转A2版)


科技金融时报 一版要闻 00001 栽培水稻“返祖”现象普遍存在 2020-04-21 2 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