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贸区智能平台打通油品产业链
新年伊始,记者获悉,针对IMO2020限硫政策实施,中国(浙江)自贸区已为低硫燃料油全面供应做好各方面准备。包括中化兴中、大鼎油库、海洋油库等多个石油仓储企业完成库区低硫化改造工作,累计低硫油储存能力已超200万立方米。
其中,普氏能源和阿格斯自去年7月以来打造舟山燃油的价格指数,包括硫含量0.5%的低硫380燃料油和硫含量0.1%的船用柴油,形成了浙江自贸区价格,使浙江自贸区成为国内综合服务能力最强的第三方港口仓储物流基地,运营、管理的大宗油品仓储库容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为中国(浙江)自贸区建设“一中心三基地”油品全产业链智能化园区提供了进一步的技术保障。
去年以来,浙江自贸区以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机遇,围绕油气全产业链建设,顺应加快发展国际大宗商品港口物流的大趋势,逐步建成港口物流智能化信息平台。
目前,浙江自贸区已聚集了4797家油品企业,全球前10名油气巨头已有7家落户,一条涵盖商品储运、中转、加工、贸易、交易、供应等各环节的油品产业链逐渐完备。
港口物流智能化信息平台根据标准化系统层次架构设计,在统一数据采集和存储的基础上实施相关功能。比如,一艘10万吨级外轮在舟山港石油转运基地卸载8万吨燃料油,业务部门根据有关船报数据启动作业流程模块,知会海关、海事、港务等部门,通过港口物流智能化信息平台提交作业计划书。生产储运部门根据各码头的生产作业状态,及时安排船舶作业时间,使外轮卸油作业达到最高效率。
据介绍,计划到2025年,浙江自贸区的油品贸易总额将达到6000亿元,原油贸易量突破2亿吨,约占全球贸易量的10%。油品交易规模达到7万亿元,约为新加坡油品交易市场规模的50%。
针对这一目标,港口物流智能化信息平台纵向集成港口水运产业链,横向整合石化物流延伸环节,打通传统物流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数据,提升港口物流供应链的全产业运营管理水平,使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同、共赢成为可能。
浙江自贸区还致力打造东北亚保税油调拨中心。据悉,港口物流智能化信息平台业务管理子系统遵循标准化管理的要求,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各个仓储单元通过与周边库区和终端厂区业务衔接,打造区域物联网,有效降低客户间货物交易的物流成本。
近年来,船用保税燃料油供应量居全国第一,跻身世界十大供油港,形成了保税船用燃料油的“舟山价格”,为争夺国际市场话语权夯实了基础。
去年,舟山保税港区率先在全国首批承接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许可经营业务,开展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通关无纸化服务,组建起全国首家原油非国营贸易企业。同时,积极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共同构建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的66.8%、燃料油期货仓单100%都在舟山进行交割贸易,市场份额位居全国第一。
国际保税燃料油直供业务通过港口物流智能化信息平台系统,可为客户提供作业进度实时查询功能。其次,提供在库货物查询功能,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实时监控存货储罐液位变动纪录。智能化信息平台还提供在线提货权转移功能,提货权、仓储费用、损耗、提货指令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一键交割。
目前,浙江自贸区港口物流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了客户签约、报关、商检、入库、查询、转让、提货、数量结算等物流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供应链金融、质押监管、信息咨询、管理输出等增值服务。
此外,通过库区硬件提升,特别是自控系统的升级,实现各项工控数据的自动采集,保障数据的真实可靠。在传统仓储业务合作基础上,各港口仓储企业陆续开通了自主开单、质押监管等业务,解决了发货计划频次高、周期短的难题,加快了资金周转的需求,也进一步打通了货主、仓储企业、运输服务商、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的信息孤岛,为油品物流企业创建了更多的商贸渠道和发展壮大的机会。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船用燃料油中心库,浙江自贸区岙山石油基地利用智能化信息平台,做大做强船用燃料油加注业务。去年新增低硫油管线1070米,明年预计新增2900米,届时能满足400万吨年供油能力。目前,该基地已具备低硫总罐容88.5万立方米,计划今年底前投资5650万元,开展88万立方米低硫罐容改造。本报记者 赵琦 通讯员 应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