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达高科生物医药年度人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才带来项目,项目进一步汇聚人才。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杭州医药港形成了完整的人才金字塔梯队。除了顶尖的领军人才、一流的学者专家,这里还有大量一线的科研人员。大学城内的大专院校每年毕业生大约有5万名,其中1万名左右是医药及相关专业的。
杭州医药港小镇累计入驻企业1000余家,新增企业200余家;参观接待227次,接待3000余人;举办国际创新临床研究大会、中国杭州医药港健康产业峰会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成立大会等活动22场,获2018年度省级特色小镇考核优秀。
马璟:做“新药安全的守门人”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毒理学专业博士、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全国知名的毒理专家,主持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完成600多个新药毒理学研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出身医学世家,11年基础药理学教师生涯专注医者初心;孜孜以求,前瞻创新药科研布局,建设GLP体系;审时度势,走出国门,取经辉瑞、赛诺菲公司,研究毒理评价的新方法、新模型,引领中心打造国内获得国际认证最多安评机构之一。中心共为国内外200余家新药研发机构提供了3400多项服务,完成780余个新药的安评和药代评价。
文学军:“中国高被引学者”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美国弗吉尼亚医学院/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生物制造实验室主任、再生医学实验室主任,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被科学出版界巨头爱思唯尔数据库(Elsevier) 评为 2014 年世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论文被引次数最多的中国学者,连续4年蝉联世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
首创通过水溶性高分子的独特结构设计出抗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新材料,解决抗生素耐药性和消灭病毒难的世界性难题;带领团队开创性发明全合成无生物源成分的干细胞培养技术。
傅新元:誓做“全球NO.1的创新药”
师从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清华大学任教,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类疾病和免疫治疗实验室主任、资深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健艾仕生物制药公司创始人,致力于研发基于炎症关键新机理的系列创新药,获得三家VC投资并获FDA批准在美国进入临床试验。发现JAK-STAT 信号传导通路并阐明 JAK-STAT 在生命及疾病中的重大作用,获评美国《科学》杂志十大重大科学成就之一。
誓做“全球NO.1的创新药”。
张丹:走创新药、国际化、高质量之路
NMPA ICH工作组专家、国际ICH E19 IFPMA专家委员会组长、博士,方恩医药执行董事长。
坚信随着我国分期分批实施ICH指南,尤其是ICH的E系列指南,中国的临床试验水平将得到迅速提高,大胆预言做“全球新”的药企、能高质量和大规模生产Biosimilar(生物类似药)的企业、中国的原料药企业将在中国加入ICH中受益最多。积极拥抱中国药企全球化趋势,科学预见罕见病“孤儿药”在中国具有极大的临床资源优势,胃肠道疾病(肝癌、乙肝、丙肝、胃癌、食管癌等)大病种市场潜力,中国原料药在新制剂上的突破值得尝试。
周勤伟:实现PD-1抗体“百姓药”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对标国际,全心全意做百姓吃得到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只用了256天推进信迪利单抗新药申报,真正上市不到5年,创新药获批的纪录,成为我国获批的第2个国产PD-1、国内唯一一个与国际大药企合作的生物药,价格是K药的四成左右。
秉持创新,积极研究信迪利单抗与自有产品的联合用药,探寻与和记黄埔呋喹替尼的联用,推动信达生物一跃成为我国生物制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之一,创下14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研究。
戴纳:在中国做D型多肽
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亚瑟·科恩伯格,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在美国连续创办5家生物技术公司,将几十项发明专利转化落实。在杭州创办帝肽生物,持续开发D型多肽药物,打造有史以来最强效的VEGF抑制剂。
看到D型多肽药物的未来前景,戴纳和团队建立了高通量筛选D型多肽药物的镜像噬菌体展示技术平台。针对已知结构的药物靶点,筛选了多个D型多肽先导物并完成部分POC研究工作。
魏紫萍和周宇虹: 18个月1款新药IND获FDA批准
百力司康两位创始人。魏紫萍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在美国Rutgers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Novavax公司的药物开发执行总监和阿斯利康MedImmune公司的科技总监、百时美施贵宝和强生资深研究员。周宇虹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在美国Rutgers大学取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在罗氏、百时美施贵宝、强生及日本卫材等大药企工作20余年。用于治疗局部晚期和转移性HER2阳性实体瘤的新型抗体偶联药BB-1701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符合中美双报要求。
凌建群:重组技术领域最大进步
北京大学博士、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资深研究员。在细胞核三维空间结构、基因表达调控与疾病发生机理的关系等方面开辟全新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发明“基因重组操作系统(IOS)”系国际上最先进的基因重组技术之一,被美国遗传界评为“40年来重组技术领域最大的进步”。
回国创办吉锐集团,布局医药应用、日化应用、食品防腐等多领域,成为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第一代创业者。搭建抗感染及抗炎技术平台、抗体技术平台和疫苗技术平台,科技创新实力始终保持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前列。
景书谦:自主研发创新药盖上中国印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选派通过CUSBEA项目赴美留学,进入全球顶尖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之一Salk研究所,先后进入全球著名生物制药企业BMS和Amgen。发表40余篇期刊论文,申报发明专利50余项。回国创办鸿运华宁。
用3年时间相继攻克GPCR抗原制备、功能性抗体筛选等世界性难题,建立了一个可以高效筛选制备GPCR抗体候选药物的技术平台,产生出七八个行业罕见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药用候选抗体,并将其中两个分子针对三个适应症推进临床II期阶段;对GPCR靶点的候选抗体做分子生物学修饰,延伸出Bibody技术平台。
万昭奎:挑战“不可成药”魔咒
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国外攻读博士,美国癌症协会执行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参与研发2010年FDA获批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化疗药甲磺酸艾日布林,并有其他数个治疗自身免疫病与代谢类疾病的药物进入临床期。
凌科药业(杭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通过自身研究、与海外大药企技术授权引进以及合作,致力于治疗肿瘤、免疫和炎症等疾病的新药开发。利用泛素蛋白酶靶向降解技术挑战“不可成药”的致癌基因Ras,研发可用于传统小分子靶向技术无法作用的靶点,帮助癌症病人恢复健康。
苏建华:国内抗体药与国际药竞争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博士、华海生物总经理,先后在加拿大从事三四年工艺开发、美国惠氏(即现在的辉瑞) 3年半生产运营管理等近20年国际大药企工作经历,并于药明康德、恒瑞就职。
华海药业投资 8 亿元进军生物药领域曾震惊整个行业,与美国 ONS 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开发全球销量前十大的 4 个重磅单抗品种。产业化是苏建华的专业优势,解决产品从实验室有效放大到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按照 FDA 法规的要求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朝着国内优质抗体药产品与欧美产品开展竞争的未来目标迈进。
杨晓明:整合产业链创新迫在眉睫
杭州奕安济世药业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曾在默沙东、安进等积累生物制药产业化经验。主张生物药产业链创新,降低制药成本,让创新药惠及绝大多数患者。提倡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用现代自动化的工艺,使生物制药朝自动化、连续化发展,不仅要有高产率还要有灵活性。
在一次性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利用连续化生产工艺,大幅提高几十倍的产能,数倍降低抗体药生产成本。奕安济世设计并运用先进的抗体和重组蛋白工艺进行研发和生产,通过自主研发的行业领先的 Abacus? 分子设计、JP3? 流程设计和 J.Pod? 高集成化生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