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二十七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获奖总数与上年相比,增加了两项,特别是主持项目,增加了四项

  本报讯 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浙江省共有27项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浙江省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11项,参与完成的16项。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项。

  本次浙江省获奖总数与2018年相比,从25项增加到27项,特别是主持项目,增加了4项。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中,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占比近四成。

  从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到和老百姓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浙江省本次获奖成果数量较多,所涉范围较广,都有新突破。

  从主持完成获奖项目的单位来看,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技创新“领头羊”和“国家队”继续占据一席之地,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省属高校院所也有亮眼表现。

  浙江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一直成果丰硕,本次共主持完成获奖项目6项。

  由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姚克团队领衔完成的“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和策略的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面对硬得像核桃的白内障,传统手术是用大量超声能量将其震碎,极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严重者甚至需要角膜移植。团队基于飞秒激光高平均功率、高重复频率的特性,在国际上首次将其运用到硬核白内障手术,将角膜内皮损伤率从老手术方法的19.96%降低至7.85%,同时使视力恢复时间从3个月减至1个月。在飞秒激光精准技术的基础上,团队实现了前囊膜零撕裂,突破了这个困扰业界多年的瓶颈。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被称为‘眼科的达芬奇’,是人工智能与激光的强强联手,两者结合代替白内障医师完成撕囊、劈核和矫正等眼部精准操作,具有显著优势。”姚克介绍。

  由杭州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新型稀缺酶资源研发体系创建及其在医药领域应用”项目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该校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奖。

  医药中间体酶法绿色合成工艺对解决严重的化学合成环境污染问题、降低成本及能耗、实现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酶存在的来源局限、催化活性低和稳定性差等具有挑战性的难题,项目组经过十多年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对癌症、药物成瘾、糖尿病等重大疾病诊治也有重要价值。据悉,该成果应用后近五年新增销售额64亿元、利税超8亿元。

  历时10余年,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顾青团队针对中国人群营养健康特征开展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筛选,突破了高活性乳酸菌菌剂制备和稳定化生产工艺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功能性发酵乳制品的规模化生产,由顾青牵头的项目“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筛选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本报记者 甘玲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二十七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2020-01-14 2 2020年0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