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癌症早诊断早治疗有了新技术

分子影像技术:让癌细胞无所遁形

  本报讯  癌症、老年痴呆、癫痫等疑难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有了更精准的新技术——分子影像。11月29日,杭州科学大讲堂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田梅,带来题为“分子影像:探索人体奥秘”的主题讲座,向大家科普了新兴交叉学科——分子影像学在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田梅说,测得准、看得见、治得好是精准医学的目标。精准医学包括三大基本技术,分别是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分子影像能够使精准医学可视化。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是分子影像领域最先进的临床影像检查技术。而大家比较熟悉的磁共振、CT、B超检查都属于常规影像方法。

  田梅介绍说,目前分子影像已经在肿瘤检查方面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癌症细胞在癌症病人的体内常常会分布到全身多个部位,常规影像检查往往需要分次分部位多次检查和拍片。PET分子影像就像做体内的生化检测,打一针,扫描全身,直接就可以看到病灶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有没有转移。简单来说,这种PET分子影像技术首先是由影像医生根据人体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或病理特点,选择一种特异性同位素标记的小分子,将这种超微量的小分子注射人体后进行PET检查,再将检查到的信息做成三维立体图像,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分期分级、复发检测、长期随访等各个阶段,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药物开发方面,分子影像技术可以直接在体内显示药物治疗靶点的分子改变,可大大加快药物的筛选和开发。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提到的第一代靶向药格列卫和它的第二代药物索坦都是短短几年就被美国FDA批准用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患者,PET分子影像在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上世纪,通常开发一个新药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才能进入临床应用和产业化,耗资巨大。要观察一个新药的疗效,通常采用传统的影像检查比如 CT,对于骨肿瘤等实体肿瘤,治疗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肿瘤的大小、体积、密度都看不出变化。随着PET分子影像技术的出现,我们能够在治疗过程中第一时间看到肿瘤细胞早期的功能代谢变化、准确制定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更经济、更合理的治疗,因此新药研发周期也随之大大缩减,让广大患者得到及时和精准诊治。

  此外,分子影像在帕金森、精神分裂症、焦虑、癫痫等疾病的诊断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分子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医学成像这一国际前沿领域,已开展从微观到宏观,从基因组到表型组,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研究。

  本报记者 张巧琴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分子影像技术:让癌细胞无所遁形 2019-12-06 2 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