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产经】

从“污水养殖、塘面养殖”到“生态养殖、工厂养殖”

诸暨珍珠养殖全面向数字化转型

  一刀将捞出的河蚌剖开,粒粒晶莹圆润的珍珠从中散发着光泽,日前,记者来到诸暨市,见证了“开蚌取珠”的奇妙时刻。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或埋于蚌壳内壁,或直接滚落眼前的“大珠小珠”,都是在当地企业开发的新型珍珠养殖模式下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诸暨市大力培育珍珠产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研发新型珍珠生态养殖技术,彻底破解了传统珍珠养殖空间利用率低、环境影响大的难题。通过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诸暨珍珠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新路子。

  精准投喂“营养餐” 

  山下湖育珠也能治污

  走进诸暨市山下湖镇的珍珠养殖示范基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湖碧水荡清波的美丽景象,漂浮的白色圆球仿佛一串串“珍珠项链”,镶嵌在湖面上。如果不是展示出开发前后效果对比图,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曾因养蚌育珠产生大量绿色漂浮物,导致湖水发黑发臭。

  据介绍,传统珍珠养殖模式是向水体直接投肥,促使藻类大量繁殖,极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禁养令,推动珍珠产业转型。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自动化管网式养殖技术,有效解决了“投肥污染水源,不投肥蚌就不长”的难题。

  公司总经理郭伟峰说,立在湖面上的一个个“小房子”正是他们为河蚌打造的“别墅区”。该模式在水中铺设主水管道,蚌挂养在水管下,将室内培育的藻类通过电脑控制管网系统,输送到壳钻过孔的河蚌体内。并且根据河蚌的生长期,以及季节、气温等因素定时定量,像奶瓶喂奶一样实现“精准投喂”,从根源上切断污染,让河蚌在其中不愁“吃穿”。

  “贝类天然是个环保动物,喝的是脏水,吐的是纯净水,是水中的净水器。”郭伟峰说,河蚌得到人工投喂营养的同时,还能过滤外界水体,变成治水的好帮手,珍珠养殖也从过去的污染行业转型成水污染治理行业。

  他告诉记者,传统养殖模式下每亩只能养1000只蚌,现在每亩可以养5000~6000只。新型养殖模式大幅减少人工用量,扩大了养殖密度,在实现“机器换人”的同时达到了“设施增地”。而且缩短了养殖周期,实现一年四季都可以剖珍珠,珍珠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

  这项技术在2018年入选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15项“绿色发展好模式”之一,被全省重点推介,已经应用到杭州八卦田产学研基地、杭州南港河水体治理等项目中。当天,就有50万只河蚌被装车运往山东,用于当地兖矿塌陷区生态修复项目。

  除了分解利用湖底原有的富营养物质,清湖还跟大型猪场签约,将猪的粪便在室内转化成液态生物有机肥及藻类输送给贝类,解决了畜禽粪污渣液处理的难题。经过3年试验证明,山下湖开发1000亩水域,就能消化处理10000头猪的粪便。

  温室里“造”珍珠

  数字化提高亩产效益

  今年5月,在位于诸暨市姚江镇霞浦村的浙江佰瑞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全国首批工厂化养殖珍珠顺利开蚌,标志着这项全球淡水珍珠养殖领域的首创技术获得成功。

  据介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养殖控制系统,能自动进行数据分析、水质监测、养料投喂,通过淡水珍珠养殖水域生态化调控、电刺激、声波次声波物理激发技术等,提高淡水珍珠养殖综合经济效益,降低养殖污染,提高优珠率,提升珍珠产业上游整体技术。

  在佰瑞拉的工厂化养殖池内,河蚌被放置在四层架子上进行立体化养殖。养殖环境为闭路循环,池水经过滤、消毒、杀菌等流程后重新输入养殖池,水体只进不排,且温度始终保持在最适宜河蚌生长的28摄氏度左右。

  “这个模式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做到废水零排放,养殖密度可以达到传统的5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亩产养殖效益。”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曙光说,工厂化大数据养殖模式能够实时智能检测,管理人员在控制室里就可以监控生产流程,进行实时管理。

  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从养殖、采珠到设计加工,诸暨以有着“珍珠之乡”美誉的山下湖镇为中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珍珠产业链。如今,诸暨市珍珠年产量占全国的80%,世界总产量的73%,借力数字化技术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二次腾飞”。

  同时,电商直播销售模式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红利。目前,已有 120多家淘宝直播商家入驻诸暨珍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6·18最高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单月销售额破2亿元。2018年,山下湖珍珠产值102.46亿元,同比增长12.74%,实现总销售额300亿元。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1年,诸暨珍珠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珍珠小镇、珍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平台数字化服务能力全面升级,实现数字治水全覆盖。”诸暨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甘玲


科技金融时报 【产经】 00004 诸暨珍珠养殖全面向数字化转型 2019-12-03 2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