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工业企业升级“亩均论英雄”
面对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依然紧缺的现实,如何完善激励机制,牵住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牛鼻子”?今年,绍兴市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改革推出了“升级版”,以“亩均论英雄”为指挥棒,做到“精准降成本”。
据介绍,“亩均论英雄”是将农业领域“亩均”概念引入工业领域,进行工业企业效益评价,实质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
根据绍兴市经信局提供的相关材料显示,该市各区、县(市)和滨海新城顺利完成企业年度综合效益评价工作,全市对8721家工业企业开展评价,比上一年度增加15%。其中,工业领域参评规上企业4181家,占地3亩以上规下企业4540家,实现全市主要用地企业评价全覆盖。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开展了服务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共有2492家服务业企业参与评价。
绍兴市紧盯“亩均倍增”目标,在综合评价基础上,以亩均税收万元以下企业为工作重点,综合施策,全力推进低效企业出清“一三五”工程。前三季度,通过入园集聚、淘汰落后产能、追加投资、兼并重组等途径,全市共完成560家低效企业的提升改造工作,盘活土地面积5657.34亩,腾出用能空间6835.6吨标煤,新增产值27973万元,新增税收10237.75万元。
据了解,“亩均论英雄”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集约用地出效益,对亩产效益高的企业试行政策倾斜,以此解决过往多年资源要素配置中的错配、低配的问题。为此,绍兴市还制定出台了《绍兴市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差别化配置要素资源的指导意见》,在税收、用能、供地、金融、创新等方面对企业实施差别化政策。强化亩均绩效引领,加大对A、B类企业正向激励和D类企业的反向倒逼,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先进产能和领航项目集聚。
在综合各区、县(市)和滨海新城企业综合效益评价定档结果的基础上,在定档为A类的规模以上企业中,根据企业综合得分、年度纳税规模和亩均税收指标,突出产业重点,在纺织、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10个重点行业严格遴选101家“领跑者”企业,引导企业对标对表,积极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珍珠产业在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两个指标中继续领跑,分别达到70.56万元/亩和213.11万元/亩;新材料和医药行业亩均税收增速最快,分别达41%和35%;信息产业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比最高,达6.09%。而从评价情况来看,新昌县领跑态势明显,6项指标中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增加值、R&D 4项指标居绍兴市首位,亩均税收突破30万元关口,亩均增加值116.71万元/亩,单位能耗增加值3.01万元/吨标煤,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比达到3.99%,均大幅领先绍兴市平均。
如今,绍兴市不少企业主针对“亩均论英雄”纷纷表示,这是一次危机,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如果企业在运行中不看标准,依然我行我素,就会被淘汰,只有关注综合效益,不断改革前进,才能在考核中保持领先。
本报记者 孙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