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科学岛上藏着一颗“太阳”
——“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媒体行安徽篇
安徽省合肥市董铺水库的西岸有一座神秘的小岛。小岛静卧在嫩绿的湖水中,岛上花木葱笼、清新幽静。在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物欲的浮躁。但是,就是在这个朴实无华的小岛上,却坐落着8个研究所。同时,岛上还横卧着2个巨大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EAST)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以及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这座神秘的小岛就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合肥科学岛。
日前,记者来到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岛,揭秘岛上鲜为人知的科学装置。
合肥科学岛占地近4000亩,坐落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10家中的8家研究所,其中包括等离子体所、安徽光机所、智能机械所、固体物理所、强磁场科学中心、技术生物所、核能安全所、医学物理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该研究院已成为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核聚变科学研究、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世界级重大进展。同时,研究院在磁约束核聚变、大气环境监测、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方向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部分方向已处在国际领先方阵。
在等离子体所的EAST(东方超环)控制大厅,记者见到了岛上的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之一,也就是被人们称为“小太阳”的东方超环(EAST)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又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恒星之所以能够发光发热,其能量是由核聚变产生。《流浪地球》中推着地球去‘流浪’的能量,就是核聚变能。”在这个硕大的装置前,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主任徐国盛耐心地介绍这个装置运行的原理和实际意义。
去年11月,EAST装置取得了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300千焦等重要成果,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可以说,EAST装置为我国的核聚变研究走向世界前列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核聚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绿色、安全、取之不尽的聚变能,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与此同时,在小岛另外一侧的强磁场科学中心,最近也在科学实验中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年6月,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在20T(特斯拉)级(约为地球磁场40万倍)强磁场生物安全性方面取得全新进展,首次验证了该级别稳态强磁场对实验鼠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等影响较小。
围绕强磁场极端条件,强磁场科学中心还建成了多学科实验平台,其中包括建成国际唯一的高场扫描隧道显微镜,首次实现27T磁场下原子分辨成像,使混合磁体中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像成为可能;建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迄今国际唯一的组合显微系统(扫描隧道显微镜、磁力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为揭示新规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研究手段;将超高压、强磁场和低温三种极端条件成功集成,在35T磁场、1.8K低温下实现了58.6GPa压强,构建了国际一流的综合极端条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新了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新模式,“边建设,边运行”,且免费提供给包括长三角等地区在内的国内企业与科研单位使用,使国家投资得以及早发挥效益。截至2018年底,装置累计完成用户实验课题2094个、提供用户机时326528个,国内外用户单位136个,支撑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支持肿瘤创新靶向药物、糖尿病新药等研发,部分技术成果得到应用和转移转化。本报记者 柳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