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头痛头晕,大妈颅内竟有个“马蜂窝”
“我母亲不舒服,会不会是中暑了?”近日,60多岁的高大妈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家人说,她开始只是头痛、头晕,如今是高温天,以为是中暑了,但后来其行走不稳且恶心呕吐,觉得赶快来医院检查治疗下为好,毕竟中暑严重也会有危险。
突发头痛、头晕、行走不稳……医生一下子觉得病情严重,立即安排急诊CT,不出所料,报告显示“小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入院后,患者病情迅速恶化,格拉斯评分仅三分(重度昏迷,生命垂危)。神经外科会诊认为,患者病情危重需手术解除血肿压迫。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桐乡院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朱飚与桐乡院区神经外科主任范曙强及ICU主任屈建民具体商议并制定救治方案后,立即进行急诊开颅手术。
小脑部位血肿出现在视野中,医生们小心翼翼地清除表面血块后,意外的险情出现了:下面潜伏着“马蜂窝”,大家心顿时悬了起来,若是不小心触碰就很难收拾。原来,表面血块清理后,底下一个大小约3×3×4厘米肿块正在不停广泛渗血,其质地偏韧,周围有许多供血血管。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朱飚判断它和普通的血肿不同,应该是凶险的“海绵状血管瘤”。据介绍, 因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也有医生简称为“马蜂窝”。
“普通的开颅手术已非常复杂危险,更何况是面对血供复杂、经不起碰触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要求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经验、娴熟的技术,还要有坚定的意志力与耐心。”朱飚事后回忆手术的过程也是有点后怕,当时由于情况紧急,没有机会对出血的性质作进一步判断便开始急诊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和其他单纯血肿的方法完全不同,要先将瘤体的周围的供血血管一一切断,然后才能将瘤体整个一锅端。操作中稍有不慎弄破瘤体,很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就像马蜂倾巢而出,迎面扑来)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被称为神经外科手术台上隐性杀手。”
朱飚说,好在当发现是脑危险部位海绵状血管瘤时,他们当机立断调整手术方案,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终于,在麻醉科医生配合下,手术团队奋战四个多小时,将位于患者小脑的海绵状血管瘤顺利切除。术后病理报告证实,术中所切确为海绵状血管瘤。
术后磁共振复查结果显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已完全切除。目前患者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医务人员提出的问题且肢体活动自如,已返回普通病房接受后续治疗。
朱飚介绍,脑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小为数毫米,大者直径可达3~4厘米,呈鲜红色或草莓状。海绵状血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属于脑血管畸形,只因为其形态像瘤而已。 同样地,其“海绵状”也是依据形态起名,因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且像海绵一样可吸收血液而变得越来越大而得名。人群发病率为 0.4%~0.8%,以40~50岁成人多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因病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首先由于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这就意味着淤积的血液容易破出血管腔。这些特点导致了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即自发性反复出血倾向,其次为继发性癫痫、头痛、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朱飚表示,老年人自发脑出血虽多见于高血压脑出血,但同一部位的出血需高度怀疑脑血管病所致,其中只是以头痛为临床表现者更为隐匿,尤其现为盛夏,常与中暑混淆。 磁共振检查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方法,尤其是磁敏感成像,可发现约 19% 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包括数个到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病灶。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根本方法,有明确反复出血史,或有明确的癫痫发作,或有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等,都应积极选择手术治疗。对于很小的且无症状的病灶,可以随访观察。
朱飚提醒,一般人若出现原因不明的头疼、头晕及晕厥等情况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及时检查明确疾病,以便作出相应的处理。宋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