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的故事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
本报讯 8月20日, 杭州科学大讲堂邀请上海交通大学课程教授崔凯作“谷物的故事”的科普报告。崔凯从谷物的起源讲起,描绘了谷物的一生,展示了谷物田里的动物世界,分析了中国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他不仅和大家分享了有关谷物的科普知识,还通过讲诉谷物的故事分享人文、历史、诗歌、音乐等与谷物相关的事项。他告诉我们:谷物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很多。
崔凯说,人类从学会了定居和驯化种植谷物开始,开启了新的时代篇章,进入了我们绵延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生命是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人吃了谷物消化之后又把糖里的化学能转变成人类的生物能,谷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人类需要的糖类和淀粉,相当于把太阳能转化成能量提供给人类。人类尤其是小朋友为什么喜欢吃甜食?因为谷物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糖类,它代表一种能量。人吃了它觉得不饿,会有力量奔跑,所以甜的东西往往成为人类刻在DNA上的一种记忆。
崔凯指出,谷物的驯化、种植、繁衍和加工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我们非常在意谷物的起源,为什么?一方面能树立民族自信心,因为谷物对世界作出过贡献。比如全世界有一半人吃水稻,如果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会让我们觉得很自豪。另一方面,谷物的发源地对这个国家地区的遗传育种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物种在这里起源,像家族一样,生活了几千上万年,兄弟姐妹家族繁衍生息,各个亚种非常多,育种专家希望培养不同的品种,比如有的产量要高,有的口感要好,有的最好抗干旱、抗寒冷,有的要抗病毒,或者能在盐碱地生长,物种起源地能提供很多的亚种,可以根据需求来培养出不同的品种,给人类生产更多的粮食。以袁隆平为代表的育种专家们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使得中国的水稻产量一下达到国际领先的地位。
崔凯说,传统上我们对谷物的认知就是饭桌上饭、面、包子、水饺等主食,但是事实上谷物远比想象的要丰富。例如粮食总产量排名第一的谷物玉米,可以酿白酒、做味精等食物,同时也是医用抗生素、葡萄糖的原料。玉米还能做汽油,美国30%的玉米被加工成汽油,所以很多时候玉米价格在全球跟石油价格有很强的相关性。
技术进步也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谷物的起源与驯化涉及到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知识,栽培育种是农学和植物学,稻田养鱼养鸭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谷物生长需要的光、温、水涉及到气象学知识,啤酒、食用油、饲料、酿酒属于食品科学,农药和化肥属于化学领域,土壤板结和农业污染属于环境科学,粮食安全和谷物期货涉及到人口学、经济学、金融学的知识,大豆进口和贸易则涉及到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问题。
尤其要注意的是,荷兰、以色列等国已经把农业工业化了,农业生产完全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控温控光控湿控肥,这个就是数字农业。而我们现在的机械化收割机,涉及机械工程和人工智能。相信未来农业会有很大的转变。
本报记者 张巧琴 通讯员 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