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力司康新药IND获FDA批准
近期,一条有关百力司康新药BB-1701的新闻在医药圈内刷屏。BB-1701,百力司康的第一个用于治疗局部晚期和转移性HER2阳性实体瘤的新型抗体偶联药,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即将开展一期临床试验。相较于市场上同类药物,BB-1701表现出更好的临床前药效和安全性,有成为“Best-in-class”的潜质。而让业内最为震撼的是BB-1701项目的进展速度。
2017年12月,百力司康在杭州医药港成立;2019年7月,BB-1701的IND申请即获FDA批准,前后只用了18个月时间。这对于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庞大的ADC创新药开发来说,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提交整套的药学和临床前研究数据,简直是“神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集百家之力创造价值
最近10年,中国的创新药迎来了快速发展,尤其在PD-1/PD-L1、CAR-T等细分领域,中国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竞争也越来越大,中国药企需要与跨国大药企同步竞争市场。
跨国药企资金雄厚、基础扎实、技术储备充足,但也有决策慢等大企业特点。创新型小企业要想实现生存与发展,各家有不同的战略布局和规划。
显然,2017年底刚成立的百力司康,在研发时间上已经不占优势,百力司康创始人魏紫萍选择的策略是“集百家之力”:“利用我们20多年的行业经验和资源把各方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出高质量的、有价值的产品,这是百力司康所追求的。所以我并不拘泥于一定要每一步都自己开发。如果能结合多个优势点,迅速把一个产品推向市场,这样的模式亦我所求。”魏紫萍解释道。
BB-1701就是魏紫萍的第一个实践。这是一款ADC创新药,其中小分子部分是与日本卫材公司合作,直接引进其抗癌药Halaven(eribulin,艾立布林),该药可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已在国际上市。抗体和抗体偶联物的开发与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结合了自身的经验优势组建团队,完成大部分的ADC药学(CMC)开发工作以及申报材料的撰写,正是这样的研发策略使BB-1701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批,并符合中美双报的高质量要求。
“坚决不退,路也就蹚出来了”
即使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但创业对两位博士来说,依然充满了挑战,“比我们想象中要难。”这是她们共同的感受。
魏紫萍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在美国Rutgers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有20多年在美国跨国生物制药公司主管创新药药学开发和注册的经验,曾把数个生物药物从最初的研究性成果推进为获批上市新药。她参与撰写了美国药典治疗型单克隆抗体药物指导原则。
团队的另一位创始人周宇虹博士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在美国Rutgers大学取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在罗氏、百时美施贵宝、强生及日本卫材等大药企工作20余年,有丰富的抗体药早期研发经验。
魏紫萍说:“与之前企业高管相比,创业者面临着更多更高的要求,真需要‘通百艺,而专一长’,把自己变成一个全才,不仅要能懂技术推进项目、带领团队,还要能洽谈合作、规划执行,最关键的还得能融资。公司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不能因为我是董事长,就不去做一些具体的事务。”
周宇虹对此也是感触颇深,“以前在大公司做项目,不是我职责范围内的可以选择不做,会有人去做好。但现在不行,有些事情,我必须自己去做,包括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所以对我来讲,创业最大的挑战不是开创性的发现一个新东西,而是在执行力上需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去做,这对个人意志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虽然挑战无处不在,但她们乐在其中,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一切。“没有过不去的坎,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见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有这个自信,也有这个能力。”
可做的项目太多没必要扎堆
据统计,现在全国已有20多家企业在研的PD-1/PD-L1推到临床,有200多家企业在研CAR-T疗法。在魏紫萍看来,这种扎堆、高水平重复是我国生物医药快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现象,一不小心就过热,超出了正常范围,但最终都会平衡,回归市场化。那些没有差异化,没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若没有资本愿意投入,最终将被淘汰。
“一款新药研发成功需要砸下几亿美元。所以,一个产品要推向临床,一定要慎重。首先,你要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差异化是什么?为什么比上一个药好,好在哪里?为什么未来会有市场?为什么你能把成本赚回来,还能盈利?只有这些问题都想好了,才能持续推进。”魏紫萍说,“可推的项目太多了,花钱做点别的不好吗?”话说的直白,但确实是这么个理。
所以百力司康对这些大热的品种都是慎而又慎,努力开发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满足临床需求,未来有市场,还得能盈利。
百力司康的产品策略也更为开放:建立有梯度的产品线,短线、长线并存,不同阶段的产品并存,引进、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各种模式都可采用。通讯员 陈静 本报记者 赵琦 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