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三农】

种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初步形成,农业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

445颗浙江农业“芯片”交相辉映

  亩产超1500公斤,每亩收入高达6000~8000元……这两年,每到西兰花丰收的季节,温岭市箬横镇和平村的菜农们心里便乐开了花,他们种植的国产西兰花新品种“浙青95”丰产又丰收。更重要的是,国产西兰花种子的成功推广应用,规避了西兰花种子资源被日本坂田、欧洲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公司长期垄断的重大风险和隐患。

  “浙青95”是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优秀成果之一。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2年起,围绕水稻、旱粮、蔬菜、畜禽、水产、竹木、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果品、花卉等12个产业或领域,浙江省全面启动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6年,通过进一步凝练目标、整合资源,以“高效生态、进口替代、特色优势、功能需求”为目标,继续推进在粮食、蔬菜、果品、茶树、畜禽、水产、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9个产业或领域“十三五”育种攻关工作。目前浙江省种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初步形成,农业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

  该负责人表示,“育种工程”意义重大,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种业是农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优质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不仅是落实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任务,而且是生命健康高地建设的源头。

  企业成为育种专项重要力量

  金华两头乌猪风味鲜美,肥而不腻,但生长速度慢,养殖时间长,成本高,瘦肉率偏低,一直困扰着养殖户。“外来猪6个多月出栏体重可以达到200斤,两头乌猪需要8个月才能出栏而体重只有五六十斤,并且出肉率只有60%,比外来猪少10%,对于养殖户来说,经济效益不理想。”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傅济平告诉记者,只有改良生长速度,降低脂肪含量,其商业价值才能被最大化地挖掘出来。

  2012年,浙江省农科院畜禽协作组与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金华两头乌猪研究院,开展“金华猪配套系选育工作”,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玉春、王起山坐镇,选择两头乌分别与金华两头乌、杜洛克、长白、长大等公(母)猪进行交配,最终选定最优良的品种。傅济平表示,两头乌杂交实验目前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经农业部法定机构测定分析,商品猪的各项指标达到了配套系的审定要求,并将在中试、示范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

  浙江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参与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过程中,企业逐渐在育种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担和参与课题的比例非常高。以畜禽协作组为例,在17个课题中,由企业主持的有3个课题,11个课题中都可以找到企业参与的身影。

  种业科研是与产业结合非常紧密的一个领域。记者了解到,通过联合研究、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浙江省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育种合作,共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企业198家,较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后浙江省将采用财政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支持种业企业开展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制种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育成新品种(组合)445个 

  “现在‘浙贝3号’一个种下去能长三个,通过增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王志安是浙江省中药研究所一名科技工作者,同时担任国家中药材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联合浙江万里学院等单位育成了“浙贝3号”新品种,大大提高了繁殖率且增强了抗病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

  过去,浙贝母在生产过程中繁殖率比较低,一个种下去只能长两个,抗病性也不强,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浙贝母的生产农户。“浙贝3号”有效生育期比“浙贝2号”要长6~12天,平均亩产达到339公斤,比对照品种“浙贝2号”要增产18%,繁殖率比对照品种要提高30%。

  “浙贝3号”已被列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主导品种,目前已累计推广10000余亩,在不增加其他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以增收2000元以上,保守估计新增收益超过2000万元。

  “中药材品种选育是实现药材优形、优质、优效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浙江省非常重视中药材的新品种选育工作。”王志安说。

  像“浙贝3号”这样的新品种在浙江还有很多。记者从浙江省科技厅获悉,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共育成新品种(组合)445个,其中通过国家审(认)定60个、省审(认)定247个,获得品种权保护206个,选育的优良品种已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共有114个新品种列入2019年度浙江省主导品种,37项新技术列入浙江省主推技术。

  “在培育新品种的基础之上,浙江已经有一大批新品种转化成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惠农又惠民。”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西兰花新品种经营权转让新成交,125万元每年,共三年。此外,其他品种年创收约600万元。

  建成浙江特色育种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开展育种工作的基础。从2012年起,浙江省就开始陆续从国内外收集整理了一批具有较高育种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进一步完善了种质信息数据库。

  同时,还开发了一批与农艺性状和品质相关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了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种质鉴定技术体系,通过杂交、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和方法,创制出一批优异种质材料。例如,水稻育种协作组成功转育出“春江23A”“春江99A”等粳稻不育系,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花时早,异交结实率高,有利于提高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的制种产量,降低种子成本。

  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创新了一批育种技术。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应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建立了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小孢子培养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大量育种基础资源。如建立了水稻、白菜等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体系,以抗病基因聚合和品质性状聚合为目标,选育出了一批抗病、优质番茄新品种等。

  此外,为更好地推动下一阶段育种工作,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省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粮食、蔬菜、果品、畜禽、水产、中药材等种质资源库、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查询系统,建成了一批种苗园、保种场或基因库,收集、整理和保存了5万多份具有育种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种质资源、标本资源及种质遗传材料,并创制了一大批具有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为下一阶段开展遗传育种储备了充足的种质资源。

  本报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钱玉红 李登峰 邵晖


科技金融时报 【三农】 00005 445颗浙江农业“芯片”交相辉映 2019-08-16 2 2019年08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