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军工电子研发 构筑国防信息堡垒
青年总师马思强的科技兴军梦
![]() |
近期,我国航空特种信息领域的首个体系级项目,在历经长达四年漫长而严谨的论证后终于通过立项评审,即将启动研制。对于承担该项目论证研制任务的中国电科36所航空部体系研究室主任马思强而言,这个极具复杂性、前瞻性、创新性,并在前期倾注他及整个科研团队的心血与汗水的“系统之系统”项目,只是刚刚登上技术研制的起点,接下来还将面临包括方案设计、专题技术突破、样机试制、实装设备研制、集成联试测试、鉴定试验等一系列反复多次攻关。
今年是马思强投身军工科技事业的第六个年头,先后领衔、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制工作,相关项目曾获省部级科技奖项,被所在单位授予2019年度“七好党员”荣誉称号。
作为青年项目总师,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与我的团队、我的项目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严谨为路、初心为灯、艰辛为伴、责任为家”。这正如他一直以来所追寻、构筑的科技兴军之梦。
“我可以三个月不离实验室”
提质增效追求领先
2013年8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6所,梦启航的地方。从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毕业的马思强,没有忘记童年时对于军事的热爱与回报祖国的情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工科研院所就职。
从事国防信息化装备研制工作具有技术要求高、研制周期长、工作强度大、试验环境艰苦等特点,涉及到局部与整体、眼前与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小小的细节模块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推演出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要求军工科研工作者兼具举一反三的胆识与严密细致的头脑。
而在当代,随着国际上军事信息化竞争日趋激烈,牵头军工电子领域项目的研发,除了具备对全球军工科技领域全面的知识储备、前沿课题的分析洞察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之外,还须掌握借助团队之力管理好项目从设计、实验、转化、鉴定、落地等方方面面,以及反复迭代甚至牵引潜在技术诉求的综合素质。
“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不是一句口号。”马思强回忆,在学校时他就曾经为了一个技术难点的突破,三个月时间都没有离开实验室。他说,相较于技术研发的枯燥艰辛、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可预见的突发状况,作为一名军工科研总负责人,最关键的难题还是在纷繁复杂的军情中寻找出部队信息化装备的真正需求,分析研判以怎样可行的协同体系实现,通过手中项目落地联结两者,从而变不可能为可能。
军工科技理想让马思强甘愿奉献才智与辛勤,同时也收获了勋章——近6年来,马思强共发表学术论文七篇,申请国防发明专利两项,形成技术研究报告十余篇等,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填补了国内航空特种装备作战能力上的多项空白。
管理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
谋好一域以全整体
马思强所在的单位,军工电子是主责主业。“付出是个人社会价值获得的唯一途径,毕竟,想要在同领域、国际上脱颖而出,研发成果及其转化实力是硬道理。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为国家做些事。”马思强有感而发。
对于科研,迭代或许并不代表延续,更多时候却意味着“归零”甚至推翻与自我超越。在漫漫的无数个日夜,他带领课题组辗转西北、西南、华南各地开展设备调试、装机试验。在高温和严寒的极端测试环境下,他和他的团队成员进入试验环境内,一个技术指标测了又测,确保万无一失。总结得出的技术问题,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力求妥善解决。完成设备测试装机后,他又带领课题组前往茫茫戈壁等地开展试验试飞,倾其所能让自己研制的装备早日列装部队,以具备战斗力。
航空部体系研究室是一个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梯队建设较为完善的集体,既有沉稳练达富于经验的“老科技”,也有思维活跃踏实肯干的年轻“技术控”。马思强身处其“中”,除了常于总师队伍中走动交流工作心得,还十分注重以老带新、比学赶超的团队建设,承前启后、承上启下,聚力同一个目标的达成。
为荣耀拼搏是人生旅途最美风景
珍惜使命赋予的启示
由于常年奔波于单位实验室与部队飞机测试场地,马思强一年当中回家的次数少得只有百来天,而往往返家时别人早已熄灯休息,社区居民直呼他“神秘邻居”。
生活中的马思强与我们身边的大多数80后没什么不同,有着东北小伙特有的开朗、阳光、和气,喜爱大自然、旅行、运动,酷爱历史剧,闲暇时也会收看综艺节目,开怀时纵情恣意。
因为从事科研,他也牺牲了这个年轻群体的自由无虑。然而,他说无论是耕耘在实验室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兴奋快乐,还是来到测试场地飞机起航那一刻感受到的使命责任,都是命中注定的使命,以及他的荣耀所赐予的珍贵的个人成长磨砺、为人处世历练。
望着伏案默默工作中的马思强与他的团队成员们,记者仿佛看到他的科技兴军梦的真实模样——追求卓越的严谨、筚路蓝缕的坚韧、永不止步的奋进。这样的初心,一定能伴随我国航空特种作战装备梦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本报记者 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