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产经】

杭州垃圾分类,黑科技大显身手

浙江延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江涛(右)在向记者介绍智能垃圾回收箱如何使用
本报记者 陈嘉宜 摄

  杭州“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真的来啦!8月的第一天,继上海之后,备受关注的新修订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批通过。记者注意到,在新修订的《条例》中,不规范的垃圾分类行为不仅最高可能被罚款10万元,还将被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垃圾分类怎样才能分清楚?记者日前走访了杭州专门研发生产垃圾分类辅助产品的企业和应用科技指导垃圾分类的城区,看看有哪些黑科技在垃圾分类中大显身手。

  火眼金睛识别垃圾种类、易腐垃圾72小时“变废为宝”……

  1

  扔垃圾前先进行身份识别

  “自7月1日垃圾分类开始实施以来,上海的定时定点投放分类制度开创了先河,但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浙江延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江涛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工作时间都是996,如果要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投放很难施行,垃圾分类投放要让居民真正觉得方便才能实现长效管理。

  那么,怎样引导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从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回收箱到奖品发放机,延杭智能研发了一系列智能分类装置,帮助老百姓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通过刘江涛的演示,记者看到,居民每次使用智能垃圾分类箱对易腐垃圾进行投放前,都要通过刷卡或人脸识别进行身份验证后,垃圾桶盖才会打开。同时,垃圾桶上方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和光谱分析仪,可以自动识别每次投放的易腐垃圾中是否有混入塑料瓶、玻璃瓶等,能够对居民投放垃圾的行为以及分类的效果进行监管。

  而智能垃圾回收箱和奖品发放机则可以通过积分奖励的方式,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促进可回收垃圾的资源再生。

  “智能垃圾回收箱可回收纸张、金属、塑料、玻璃、有毒有害垃圾这五大类废弃物,垃圾在投入垃圾箱后会进行自动称重,并换算成相应的积分,每100积分就能兑换价值1元的物品。”刘江涛介绍道。

  记者在积分兑换机的显示屏上看到,150积分可兑换蚊香,500积分可兑换透明皂,1000积分可兑换洗衣液……刘江涛说,积分是根据不同类别回收垃圾的市价进行相应折算,“明码标价”。比如1公斤纸为100积分,和市场回收价对等。前期为了鼓励老百姓积极投递,回收价还会比市场价更高一点。

  目前,这些前端处置设备已经在丽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50多个小区投入使用,并与杭州多个小区正在洽谈。

  2

  让易腐垃圾72小时“就地变宝”

  居民对易腐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投放后,虽然在前端提高了易腐垃圾分类的效率,但容易产生因处理不及时使分类后的垃圾变质发臭等问题。延杭智能研发生产的小型有机质垃圾处理设备,可以让这些剩饭剩菜就地“变废为宝”。

  据介绍,该处理设备能够就地处理和消纳包括餐饮、蔬菜、水果、厨余、可腐的农业废弃物等有机物,“固体残渣经过中温好氧发酵72小时后即可产出有机肥,分离后的油脂可作为工业原料,就地就可实现资源化处理。”刘江涛告诉记者。

  而针对不同有机垃圾所适应的降解微生物不同的问题,延杭智能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筛选得到降解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等不同物质的优势菌,经驯化培养,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适应性的微生物菌种产品,可以快速降解餐厨、厨余、农业废弃物、秸秆、果蔬等多种垃圾。

  刘江涛称,每100吨餐厨垃圾经过处理后每天可产生4吨的毛油和15吨的有机肥料,分别可用于航空用油的制造和农业循环经济,这样一来,流向地沟油黑作坊的机率大大降低,填埋垃圾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等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刘江涛告诉记者,目前该垃圾处理装置除了在浙江省农村地区已经达到70%的份额,在南沙群岛也已投入使用,下一步还将把机器运送到珠峰,解决登山者带来的易腐垃圾问题。

  3

  垃圾清运车装上“智慧大脑”

  而在杭州市江干区,为了对垃圾分类清运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实施督导,这里的垃圾清运车也安上了“智慧大脑”。

  记者在江干区的华家池环卫站看到,这里的垃圾清运车有所不同:车尾提升架上装着称重传感器及仪表,车尾架左侧竖着一个摄像头,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安装了一只车载智能终端……杭钻股份研发中心副主任陈离向记者解释道,有了这些装备,每桶垃圾的重量有多少、垃圾产生来源是什么、行车路线是什么……都能被实时监测到。

  陈离告诉记者,这套“生活垃圾计量清运平台”由两部分组成:装在车上的硬件可以实时感知车辆的运行速度、运行位置,并对垃圾的种类、重量、图像进行精确地采集,然后把这些数据“打包”传输到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则通过前端研发的展示系统、集成系统对垃圾清运的环节、成本的控制、清运的效果做一个综合展示和考评,从而对垃圾的减量、分类产生积极的效果。

  据介绍,目前,该系统已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接入杭州“城市大脑”系统,并已用于江干区的91辆清运车、1000多个垃圾点,基本实现全区全覆盖。除江干区外,杭州市萧山区、滨江区也拟在近期内投运该系统,不久的将来还可能扩展到整个杭州市。

  为了进一步从源头上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陈离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对该套系统正在进行2.0版本的迭代和研发,在升级后的系统中,摄像头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倾倒过程中的视频帧进行抓取,并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应用,对垃圾几何形状、颜色进行判断是否有异类垃圾混入其中,从而大大提高垃圾分类情况判定的效率,升级后的系统有望在9月份投入使用。

  江干区治废办吴东超告诉记者,除了下大力气研发城市垃圾智慧管理系统,江干区还率先推出了“桶长制”,分别设立区域桶长、街域桶长、单位桶长和社区桶长,把全区垃圾分类责任以网格责任田的形式落实到个人身上,从源头把控垃圾分类。

  吴东超向记者介绍道,为了完善居民源头分类基础设施,江干区率先开展双色桶入户工作,根据居民居住情况,每户发放双色垃圾桶,已发放28万组。同时免费发放给居民的垃圾袋上印有专属的二维码,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就知道这是哪户人家扔的垃圾。

  “如果在巡检过程中发现垃圾分类不准确或有不到位的地方,巡检员会到居民家中进行引导。如果屡教不改,我们会参照垃圾分类条例对他进行教育,严重的会进行相关处罚。”吴东超说。本报记者  陈路漫


科技金融时报 【产经】 00004 杭州垃圾分类,黑科技大显身手 2019-08-06 2 2019年08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