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模拟体验 VR游戏寓教于乐
拱墅打造垃圾分类新时尚
4年前就在全省首推垃圾分类大型宣教基地的杭州市拱墅区,7月16日又在居民家门口开出了第三家垃圾分类生活馆。当日,这个位于映月社区的宣教基地迎来了首批参观它的“小客人”——来自拱墅区卖鱼桥小学的暑期实践小队。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观看宣传视频、参观环保酵素制作、体验VR设备,在学中玩,玩中学,不断启迪垃圾分类意识。
智能设备成了这家生活馆的最大特色。据悉,该宣教基地占地将近200平方米,共分垃圾危机前言介绍、沙盘模拟、垃圾分类投放、视频体验、环保大课堂五大区域,辖区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体验最“时尚”的分类海洋。在垃圾分类投放区,市民可通过操作智能设备,将随机出现的不同种类的垃圾投放进相应的垃圾箱,让人仿佛站在垃圾桶前,身临其境地体验垃圾分类投放。而在视频体验区,后续还将设计VR专属的垃圾分类小游戏,市民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学习。据悉,这个暑期基地将会接待30所以上的中小学校“打卡”参观。
在拱墅区,像这样的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并不只有一家,2015年起,为了让垃圾分类意识融入千家万户,拱墅区探索构建老百姓“家门口”“墙门里”的宣教基地建设,并建成了全省首个,也是迄今未止面积最大、形式最全的小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李家桥社区分类生活馆,总面积400余平方米,分为“晨曦之光”“垃圾分类体验区”“垃圾再生创新工作区”“展望未来”“志愿者培训中心”五大区域。李家桥社区分类生活馆4年下来共接待了数百批来自省内外宾朋、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组成的参观代表团,合计14000余人,为杭州市的宣教基地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2018年蔡马社区以“亲子互动体验”为主题,在小区开设100余平方米,集参观、互动、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24小时开放的“垃圾分类体验馆”。馆内分为科普教育区、互动区、展示区三大区域,开辟了垃圾分类亲子活动新颖独特的场所。
通过4年时间的探索建设,拱墅辖区内已有3个小区坐拥大型的垃圾分类宣教基地,除此以外还有翠玉社区、假山路社区等12个小区拥有小型的垃圾分类宣教室。4年下来,这些宣教基地(室)共举办了412场活动,既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又是广大市民学习与体验的活动场地,成为全区践行垃圾分类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独具特色宣教基地都是属地街道、社区自筹、自建、自管,以基层最“直白”的方式,为垃圾分类的“未来”投资。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从“墙门里”延伸到“墙门外”,让杭州这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走上最具幸福感的分类路线。
本报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王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