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平台经济的受益者?人工智能该不该有道德观?
全球200多位顶尖学者“西湖论剑”
![]() |
数字技术会扩大数字鸿沟,还是会让世界更平?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认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普惠增长模式令人惊叹。6月25日,研究机构罗汉堂发布最关乎数字经济的十大提问后引起各界热议。在“西湖论剑”的闭门会议上,2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全球顶尖学者、政界、企业家,应阿里巴巴和罗汉堂邀请,就这些问题开始激辩。
技术革命一直在深刻改变人类协同方式。到了数字时代,消费者和生产者被合成一张网,它就是平台。那么谁是平台经济的收益者,是所有参与者,还是少数平台公司?平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马云说,这个问题在阿里巴巴内部也在进行讨论。第一次技术革命产生了工厂,第二次技术革命产生了公司,这一波数字技术革命产生了平台。平台是一家企业,但创造了很多就业,参与了很多社会事务,平台的责任到底是什么?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理查德·霍尔登认为,数字技术改变了企业的协同方式和边界,让原本很多公司内部才能完成复杂的协同变得高效和透明,更多的事务可以在公司外部由市场协同来完成。这给小微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做专业化分工。
他同时认为,赢者无眠已经成为常态。大型平台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网络效应,这种竞争优势很难从无到有地建立,但是已有平台的地位也很脆弱,平台必须时刻创新和更好地服务用户,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数字技术已经这么高效,人类的工作时间会缩短吗?人类会大量失业吗?这个话题也在当日会议上再次被热议。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说,一项调研显示,现在,美国人对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的担忧达到了历史高点,但实际上,美国的失业率也达到了半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并没有证据证明,技术进步会带来失业率的提高。但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确实会促进就业的结构性转变,从1980年以来的就业数据显示,就业已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也表示,技术的不断进步,让人们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生产力越高的国家人们每周工作时长越低。
无人驾驶汽车必须选择撞向一边,左边是老人,右边是小孩,它该做何选择?这该由算法来决定吗?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表示,机器并不是自己在学习,它们学的都是人类输入的数据,是人类在告诉机器要学习什么。因此,我们人类在给机器提供数据的时候,要努力去除掉一些偏见。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特·霍姆斯特罗姆则表示,人工智能将来作为公司的“一员”,是需要进行激励的,人工智能也应该具有工作动机,我们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动机。人工智能眼下还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它还在吸收很多数据,在辨识模型。什么时候它能把某一个逻辑举一反三用到不同的场景,那才是有了非常大的飞跃。
本报记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