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在杭探讨“人工智能+”
农业认知计算技术将成强大颠覆力量
本报讯 在城市大脑的“指挥”下,杭州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近5分钟;在主城区,大脑日均时间报警准确率达92%;大田种植、畜牧业养殖,农业机器人身影屡见不鲜……日前,在杭州举办的“人工智能+”产业论坛上,人工智能展现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丰富形态与多种应用。论坛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界600余位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主题,共同感受数字活力,共襄智慧发展动力。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陶国胜表示,浙江具备扎实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研究基础,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重点骨干企业与落地应用和创新平台。浙江将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不断优化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
人工智能促进乡村振兴,也已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根据国际基金机构提供的研究报告,目前人工智能在农业的应用是800亿美元左右。2017年至2021年期间,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应用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22.68%。我国在自动驾驶农机、植保无人机、挤奶机器人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好的产业化局面,一个黄瓜采摘机器人,仅需10秒就能完成定位、切割、收获。
“农业认知计算技术是与绿色革命一样强大的颠覆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说,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将大量有关天气、土壤等数据转化为知识,提供智能决策。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可将监测图像分析、物联网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联合,优化农场生产管理决策,节省时间,减少潜在人为错误。通过智能控制远程操作和无人操作,可以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提高农民专业化生产能力。另外,农民聊天机器人还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与农民交流,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他表示,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我们要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集成应用入手,把已有的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我们的特点进行融合创新。他说,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农业作为一个板块,提出了三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解决人工智能智能化的装备,二是解决数据的问题,三是解决集成应用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正在走向2.0的新时代。新一代AI发展的方向有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将应用于智能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他举例说,在大渡河水电厂安装了10个水电站,用人工智能提前3个月对设备进行诊断,对环境进行监测,构建大数据水情预报新模式,周精度达到95%。2017年6月,大渡河上游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洪峰流量达4990立方米/秒,通过提前精准预报,提前腾库3.58亿立方米。
本报记者 林洁 通讯员 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