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多吃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更健康吗?

浙大研究表明“油腻”饮食伤菌促炎

  本报讯 近年来,“多吃脂肪少吃主食更健康”这个观点在一定范围内风靡,这也就是推荐人们多吃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那么以大米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是否真的是中国人代谢性疾病的元凶?近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李铎课题组开展了一项为期半年的全食物供给随机对照试验,这也是国内首个结合营养学和肠道菌群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他们发现,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健康人肠道菌群、粪便代谢物及血浆炎症因子产生不良影响,为高脂饮食的潜在危害提供了基于中国健康人群的证据,也对发展中和发达国家膳食指南的制定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肠道》(Gut)杂志上。

  李铎课题组的这项研究历时三年,全食物供给干预长达6个月,共有307名非肥胖健康志愿者参与,由浙江大学与301医院合作完成。

  在浙大部分,刚开始招募志愿者时,就有一千多人报名,由于每天都要按时“打卡”吃饭,且有跨越暑期不能回家等条件,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154名志愿者参与试验。早餐为课题组提供的曲奇饼干或面包,而中餐和晚餐就是两荤一素+米饭的“学霸餐”。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为志愿者提供包括饮品在内的一日三餐,志愿者们每个月都会进行体检。

  人体所需的宏量营养素包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将志愿者随机分成三个组,分别接受总脂肪和总碳水化合物比例不同的膳食,蛋白质供能比三组保持一致。其中低中高组脂肪供能比分别为20%、30%和40%,相应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是分别是66%、56%和46%,三组的蛋白质供能比均是14%。通过为期半年的干预,探究这三种膳食对健康非肥胖志愿者代谢疾病风险因子及宿主-菌群共代谢的影响。试验前,研究人员通过膳食记录的方法计算出每个志愿者的日均能量摄入,以男女平均能量设计干预膳食。

  说到这项研究的缘起,科研人员介绍,膳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与代谢性疾病风险因子的关系一直是营养学界争论的热点。一些国家在糖尿病患者、慢病患者人群中,通过短期干预,发现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慢病患者的糖代谢指标有一定改善作用,得出白米饭可能是引起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这一结论。

  然而基于中国人群的数据却有不同发现,30年前我国膳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占了能量摄入的70%左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却远低于现在。

  在李铎课题组完成的全食供给随机对照试验中,他们发现,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健康人肠道菌群、粪便代谢物及血浆炎症因子产生不良的影响,长期摄入高脂膳食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研究结果更加佐证了我们的观点——国外在病人身上获取的数据不能用在健康人身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依据中国健康人的证据,作为依据推荐。” 李铎表示,高脂饮食伤害肠道菌群触发炎症因子,可能影响长期健康。

  本报记者 林洁 通讯员 柯溢能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浙大研究表明“油腻”饮食伤菌促炎 2019-06-11 2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