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农商银行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近年来,在当地银保监部门的指导下,嘉善农商银行坚持“扎根本土,深耕三农,扶助小微”,全面提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在支农支小支实、金融扶贫等方面多方发力,书写了地方银行服务实体、深耕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多项数据凸显该行支持乡村振兴的突出成绩:至今年一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150.1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5.47 亿元,支持各类小镇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1亿元;支持美丽乡村、休闲观光园、农家乐、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等特色项目310个、金额2.13多亿元;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6个,金额2.89亿元……
“服务乡村振兴是金融机构扩大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推进自身均衡发展,深度融合区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嘉善农商银行董事长刘卫华认为,金融业的长足发展与地方经济繁荣是鱼与水一样密不可分的关系,金融只有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并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得到市场肯定,走得更远。
为此,围绕着嘉善乡村振兴工作,嘉善农商银行率先制定了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规划,即到2020年信贷投入不少于50亿元,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通过与当地农业经济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优势,争取到政策性担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村计划、三资监管平台、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借助走访试点支行下沉金融服务,从而进一步做深、做透、做实普惠金融,解决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
嘉兴银保监分局嘉善监管组负责人陆文胜表示,启动早、对接早、投放早“三早”原则,彰显了嘉善农商银行着眼于远、谋划于全,规划先行、重点突出的创新做法,体现了该银行努力争当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嘉善标杆”的决心与担当。
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嘉善农商银行始终坚守“姓农、姓小、姓土”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围绕乡村“产业兴旺”目标,为扩大农户金融受益层面,找准支持乡村振兴落脚点,信贷投放重点聚焦在“四新经营主体”、整村批发农户生产经营及日常消费和村级经济组织美丽乡村强村计划等方面。
据介绍,目前嘉善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早已实现118个行政村全覆盖。发放5亿元“旅创贷”支持全域旅游发展,计划投入1.6亿元为2800多户低保群众提供“富农贷”,滴灌式精准扶贫。至2018年末,该行累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信贷投入16亿元,“四新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87户3.53亿元、整村批发农户贷款12608户30.71亿元、村级经济组织贷款余额85户4.47亿元。
鼓励创业创新方面,银行主动上门,把金融服务落到全产业链的实处。嘉善农商银行根据企业研发和市场投放周期确定贷款期限,开发科创贷产品,针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提供多种融资解决方案,一周获批、两周放款,审批时效在同业领先,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企业用款等待期,迄今共服务157家科技型企业,累计投入贷款20亿元。同时,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优化授信手续,简化审批流程,大力推广“建造贷”“购置贷”“转型升级贷”等特色信贷产品。
增强金融扶贫效能,也为强化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细分责任区域、推动金融扶贫工作向纵深开展。嘉善农商银行辖内乡镇支行与乡村两委的深度对接,为整村开展批量式、定制类金融支持。一方面,通过对贫困家庭实地走访,加强与贫困户家庭的沟通交流,切实了解贫困户的资金需求和创业增收能力;另一方面,“三权”三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也得到积极尝试与落地开花。
精准扶贫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的基础和关键,该行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资源,积极与县金融办、扶贫办、财政局对接,实施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特别是,针对高龄、特困、低保的留守老人等,银行拟定了“兴农—低保贷”业务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县域内低保户全部纳入信贷支持对象。创新推出“养老贷”,满足农户在缴纳养老金过程中缺口部分的资金需求。
本报记者 徐军 通讯员 周孙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