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小村庄,变身“桃花源”
三林村支书给出两个关键词:规划与执行
日前,浙江农林大学师生一行来到德清县禹越镇的三林村,双方共同签署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进一步推动当地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过去三年,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马军山和30多名研究生在这里驻村规划,将昔日的浙北小村打造成今朝江南的“桃花源”。今后,校地将根据协议继续携手,努力把三林村打造成校地共建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走进三林村,鱼虾在水底遨游,白鹭在空中飞翔,再加上新修的白鹭漾临水栈道、亲水平台,不仅村庄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村民合力打造的鹭鸟生态、蚕桑文化、湿地农业也越办越好。水乡田园资源丰富了,游人更多了,村里建起了民宿、办起了休闲农庄,让百姓在家里就快步走上致富路。
在万鸟园生态公园,村支书沈炳奎介绍说,“其实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烂的厂房,周边都是荒地杂草。在马军山教授的规划打造下,现在环境变好了,破厂房变成了精致的民宿、工坊,还有创业公司进来,给村里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工作岗位。一个好的生态规划,真的可以实现一举多赢。”
原来,几年前的三林村和浙北的其他村子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地处杭嘉湖三市交界处、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身,但是因缺少规划引领,村子知名度不高,休闲农业发展慢,村民守着自然资源难致富。给三林村带来巨大变化的,正是马军山和他的研究生团队。
2016年,浙江农林大学承接了 “三林村精致小村”规划建设工作。在马军山团队的指导下,三林村以精致小村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产村融合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以万鸟园生态公园为核心的庙前漾湿地休闲农业片,以大禹生态农庄为核心的白龙潭桑果观光农业片,以尚书故里和美丽牧场等为核心的白莲塘渔牧生态农业片。
“我们整个项目突出生态特色,涵盖了万鸟园、尚书广场、游客中心、水上游线等12个大工程29个项目内容,其中特色民宿、创意咖啡厅、露营基地等场所已经投入运营。”马军山介绍说,如今这里有4000个普通村民,也有大学教授、台湾创客;200亩大小的万鸟园每天都会迎来上万只白鹭归巢,城里人开车排队前来观看,一排排美观的农民小别墅赏心悦目。
在生态规划的引领下,全村合力打造养生福地万鸟园,在保留村庄原有“孝贤文化”的基础上,新增“白鹭水乡,国际慢村”的旅游发展主题,抓活“水乡、蚕桑、休闲农业”特色,把产业连起来,把景点串起来,发展成集采摘、垂钓、研学、游赏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打响了“游水乡村落、观万鸟浩瀚、摘四季水果、看花卉世界、赏丝绸文化”的品牌,显著提高村民的收入,增加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每每向来参观的其他村干部介绍经验时,沈炳奎都显得特别自豪:“以前我们有资源,有决心,就是没有专业的人来规划、执行。后来马军山教授带着学生来到我们这里帮我们做规划,助力我们打造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样板。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还能售卖土特农产品,村民的口袋眼见着鼓起来了。去年村里人均年收入超过35000元,至2020年将实现人均年收入45000元。”陈胜伟 朱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