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校合作结硕果 高端科研机构布局战略新兴产业
![]() |
![]() |
![]() |
作为新兴前沿技术,柔性电子技术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被欧美发达国家竞相追逐。在浙江嘉兴,有一所新型高端科研机构正在以领先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深耕柔电产业“蓝海”,加速推动“世界柔性电子技术看中国,中国柔性电子技术看浙江”的格局形成。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柔电院”)是浙江省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同创建的新型高端科研机构,是柔性电子技术科研与转化的高地,柔电院的成立是浙江与清华大学开展省校合作的又一大举措。
浙江与清华大学的省校合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篇布局的一篇大文章。这些年来,浙江省与清华大学双方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道路前进,合作的大文章越做越精彩。
当前,浙江正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期望,深入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浙江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科研资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天下英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助推浙江抢占柔电产业“蓝海”
3月11日,北京传来重大利好消息。浙江省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嘉兴市委书记张兵等代表浙江省、嘉兴市两级政府访问清华大学,与清华大学、浙江省科技厅就科技平台建设、科技孵化与产业对接、人才引进、生态文明建设等达成发展共识。在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上,浙江省、嘉兴市将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创新研究,继续推进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建设。
早在2016年12月23日,浙江省政府和清华大学就签订了“关于推进柔性电子技术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拉开了省校合作推进柔电发展的战略布局,经过2年多的筹备和起步,柔电院已设立10个专业学科及应用方向,在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在柔性电子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产业转化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影响力。
仅2018年一年,柔电院就提交专利申请162件,其中80%为发明专利;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学术论文取得突破。为提升中国柔性电子的国际影响力,柔电院积极谋划、主动主办或承办了多次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学术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关注到中国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浙江在柔电领域的布局:
在过去的一年里,柔电院举办了首届国际柔性电子学术大会,会议有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比利时、瑞典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共计400位专家学者参与。大会不但为学术界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也为全球产业界提供了一个了解柔性电子领域前瞻技术进展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内地和香港的学术交流方面,柔电院主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香港研究资助局青年学者论坛“柔性电子技术与数字医疗”大会,就柔性电子在医工结合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应用进行了交流和总结,并探讨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了柔性电子与数字医疗领域的跨学科、跨地域的互动和对话;柔电院通过承办工信部“柔性电子制造与检测装备”高峰论坛,促成相关单位在柔性电子大规模制造领域的高度共识,对未来的科研工作布局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另外,柔电院在嘉兴举办了四校航空航天及力学学术论坛、软体机器人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等会议,对提高嘉兴在国内广大科研院所的产业影响力起到积极作用,为其招才引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积极搭建创新平台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败。
正是秉承了习总书记对科技工作的指示精神,柔电院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立院精神,勉励科研人员牢牢记住科研报国的使命感,积极搭建科研与制造之间的桥梁,抓住柔性电子产业生态建设关键节点,为加速发展柔性电子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院以来,柔电院成功引入8个以名校教授为带头人的项目团队,并积极促成这些项目团队的成果在嘉兴落地转化。目前,由柔电院科研团队孵化的浙江智柔科技有限公司已通过了ISO13485医疗器械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欧盟的CE认证,智柔科技所生产的柔性心电监护仪(CE-E1)通过《国军标电磁兼容性及环境适应性测试》并在2018年亚洲CES消费电子展中获得创新大奖。
2018年,以柔电院为牵头单位的省级柔性电子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成为全省2018年批准创立的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此外,柔电院还获得了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同意,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这对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和推进产学研合作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不懈努力,柔电院于2018年11月正式获批成为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依托单位,拥有了独立申报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格。该资格获批的意义深远,为柔电院自主培养优青、杰青等优秀科研人才,深入开展柔性电子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科研工作,引领国家柔性电子技术发展提供了更高端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 以人才工作引领科研发展
柔电院深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制度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目前,柔电院拥有一支以院士为牵引,以国家千人、万人、杰青为主要带头人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柔电院对科研人员采用弹性工作制,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头脑风暴、读书沙龙、科技大讲堂等活动,为科研人员搭建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平台,在一个宽松的氛围里进行自由的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灵感。这些举措为引进的人才带来了归属感,切实做到人才引得来,也留得住。
此外,柔电院在去年还成为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加深了清华大学与嘉兴的人才交流,也充分体现了清华大学对嘉兴市人才工作的积极支持、校地合作的不断深入。
“大力发展柔性电子产业”已被列入《浙江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全球柔性电子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浙江省抓住大好时机,率先布局、全力推进,取得了积极良好的开局工作局面。
在省校各级合作单位的支持下,柔电院聚焦柔性材料、柔性传感、柔性芯片、柔性集成电路、柔性生物医疗电子、检验检测与科学仪器等领域,以大规模制造为基石架构全生态的柔性电子技术产业链,当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已广泛应用在显示屏、手机、电子书、卷轴屏、照明、穿戴设备、汽车和折叠电视等多个领域。柔性智能可穿戴器件及其集成技术也已成为市场翘首以盼的热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柔电院为核心的柔性电子技术全生态产业链,必将助力中国柔性电子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占领柔性电子产业的制高点,促成“世界柔性电子技术看中国,中国柔性电子技术看浙江”的格局。本报记者 徐璐璐 通讯员 吕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