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银行业为民企融资“治堵清淤”
“银数之盟”将惠及万千浙企
4月3日下午,浙江银行业“融资畅通工程”推进会在杭州召开。会上,浙江银保监局发布了《服务民营企业行动方案》和《“4+1”小微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方案》,并与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两项方案的提出,旨在推进全省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治堵清淤”,优化金融资源尤其是信贷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源头上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切实落实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扎实推动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实施“融资畅通工程”。
《服务民营企业行动方案》聚焦于浙江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提升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通过分类实施金融服务方案、推广联合会商帮扶机制、创新信贷服务管理模式、促进信息数据共享互通等方式,稳定民营企业融资预期。方案提出,引导银行加大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力度,探索推进中期贷款内嵌年审制、中期授信内嵌预审制、循环式等三类服务模式,建立续贷沟通工作机制,科学匹配企业生产周期,解决短贷长用、频繁转贷等难点痛点;强调依托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在银行业的应用,加快建设浙江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进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做到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4+1”小微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方案》针对授信额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对接融资需求,有的放矢解决融资难题。方案中的“4”是针对“小微企业园、科创型、供应链型、吸纳就业型”等四类小微企业,分别精准推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细分工作;“1”是探索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深化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的合作。
此次浙江银保监局与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进行合作签约,未来将实现企业工商、税务、海关、环保、司法等信息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一键式查询和共享应用,推进大数据资源与宏观经济调节、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流程的相互融合,以加强政府金融服务来促进金融服务企业。
今年以来,全省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截至2月末,全省制造业贷款比年初增加367亿元,增量同比多增96亿元;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5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45%。
本报记者 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