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诚 创新是责任也是幸福
时光回到16年前,技术青年苏诚凭借对特种钢挤压技术的热爱,举家从四川来到湖州。他夜以继日,不断追求钢挤压技术的突破。
16年时间,苏诚获奖无数,他主持的项目曾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享受201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但无论身披多少光环,苏诚初心不变,他用才华与汗水、热爱与执着,凭借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带领团队为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创业注入鲜活的力量。
突破 追求创新的勇气
2003年以前,苏诚曾在某知名国有特钢企业工作了十多年时间。然而,他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来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久立集团。
当时,久立董事长周志江正谋划组建一条钢挤压生产线,他向苏诚抛出了“橄榄枝”。周志江目光长远,注重技术创新,苏诚痴迷技术,渴求突破,两人一拍即合,一合作就是十多年。
其实在久立之前,国内企业都有研发热挤压系列产品的经验,但都没有正式成功投产,导致特殊材料高端产品在当时仍处于依赖进口的状态,“国内当时有一条钢挤压生产线,但长期亏损。所以那时候我们坚定信念,一定要突破瓶颈,利用好钢挤压工艺,解决高端产品的国产化。”苏诚坚定地说。
有了目标,苏诚和团队成员沉下心来,苏诚在大学学习材料及加工专业,这为他研发产品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他们通过不断试验、对比,仅花2年时间,钢挤压生产线就成功投产了,并且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这给苏诚和团队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据了解,这条新投产的生产线,是国内近30年来首次建成投产的钢挤压生产线,单台挤压能力居全球第九位,它的成功不仅给了苏诚荣誉和信心,也使久立工业用不锈钢无缝管的生产工艺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困难 团队成长的动力
虽然开局顺利,但十多年的研发生涯中,困难与挫折几乎是苏诚和团队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在苏诚看来这些都是促进整个研发团队成长的动力。
面对技术难题,苏诚不仅仅是技术导师,更是团队的精神领袖。他回忆起曾经研发的一款运用在核电蒸发器上的产品,因为是团队第一次涉及这个部件,没有任何技术参考。“我们当时花了2年的时间,做出了一批产品,这些产品我们都觉得像工艺品一样完美,大家信心十足,没想到经检测,没有一支是合格的,大家信心深受打击,但作为管理者,我必须要激发起大家的斗志,越难就越要做好,后来,团队从头到尾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筛查完善,终于通过验收。”
核聚变超导铠甲项目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同样遇到不少阻碍,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产品低温的延伸率达不到国际标准。“当时国际组织要求的延伸率是30%,但我们当时的水平不到20%。”苏诚秉持着别人不能做的我们能做,别人能做的我们要把它做得更好的决心,立即组织内部攻关,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便寻求外部帮助。当时国家科技部也组织了各个行业专家现场办公诊断把脉。如今久立这款产品的延伸率可以稳定在30%以上,为此国际标准也同时提高,这对于苏诚和团队来说是最大的肯定。
如今,久立不少出口产品都是带着“中国印”——“Made in China”走出国门。它代表的已经不再是某个企业,而是“中国制造”的品牌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和接受。
人才 创新研发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研发团队更是如此。苏诚认为团队是研发的灵魂所在,没有团队的力量,即使拥有强大设备的研发中心都是空壳。“这些年来,我从一名技术人员转变成技术管理,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团队管理,每一个人都有他自身的优势所在,管理者需要统筹这些优势,让他们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项目才会做得更好。”
作为一名管理者,苏诚无疑是成功的。多年来,稳定扎实的研发团队为项目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强大的凝聚力,团队研发人员流动率很低。有了稳定的研发团队,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成为苏诚最关心的问题,因为他深知,高端不锈钢管行业有着很高的技术和市场壁垒,研发团队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于是在周志江的支持下,久立研究院于2006年成立了。
2013年,久立研究院被确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集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一体。久立研究院这些年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核电管、海水淡化用管、高压锅炉管、耐蚀合金油井管、热交换器传热管、 LNG用管等的研发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些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都是在苏诚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诞生的,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潜心钻研,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为不锈钢管国产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为了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久立研究院积极与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多家知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体或进行项目课题合作。
多年来,苏诚一直不断寻求突破,对他来说这是保持工作热情的方法之一。他说,解决技术难题比起获得外部荣誉更能让人感到满足,他享受研发的过程,这是一直支撑着他不断研发的动力。无论身处哪个职位,他对研发的激情不曾改变。 16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痴迷技术的“工科男”,他与久立共成长共进步,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幸福。沈亚威 马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