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撑竿”,为美丽乡村提供持续前进动力
下王村一批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生根
在外经商的王国军日前再次回到老家,他没想到多个项目那么快就落地并建成了。就在去年春节,村里召开乡贤会,他和乡贤代表纷纷提议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王国军的老家在天台县平桥镇下王村,走得再远,他依然难忘故土。这是一处有着书香、稻香和花香“三香”美名的古村落,位于两条溪流的中间,人称“船地”,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如一叶奋进之舟。
近年来,下王村从脚下的土地发现人才,依托农村新乡贤力量,在农村致富能人、乡贤群体中优先发展年轻党员,同时加强与村民代表、乡贤的联系互动。一个个乡贤开始由“配角”成为“主角”,推动了下王村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发展,也促进了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开花”。
一个乡贤群,扩大乡土人才“朋友圈”
下王村755户人家,34%人口外出。村里搭建乡贤群,定期发布信息、征求意见,拉近了与乡贤的时空距离。
“开始建群时,只有二三十个人。”曾经也是乡贤的村支书王绍兴如今成了专职干部,他清楚做好乡贤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留住人才难,吸引外来人才难,所以需要发挥乡贤的作用,从脚下的土地去培养本土能人。”
观念一转天地宽。短时间内,乡贤开始由“后台”走向“前台”,并由“配角”变成“主角”,这也为壮大组织力量、提升组织活力开辟了新的源头活水。王绍兴说,“当前乡村振兴轰轰烈烈地开展,乡贤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关心村里的发展,大家都为能加入乡贤群为村里做事感到很光彩。”
就在10年前,下王村落后到连车子都开不进村里。然而才几年功夫,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该村开展了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前期,乡贤积极通过微信群献计献策,充分酝酿,村两委认真听取,积极吸收采纳,形成良性互动。
前不久,下王村推进“一户一宅”工作,信息同步在乡贤群中公开,大家在讨论中凝聚共识。乡贤王绍余家新屋已建,按规定老房子要拆除,其父母有情绪。王绍余自告奋勇提出做父母工作,亮明了姿态。
乡贤助力,干部给力。近年来,下王村的发展如同安装了“引擎”。近5年里,该村拆除违建面积2.4万余平方米,全村90%以上路面已硬化 。变化,涉及家家户户,在外乡贤感到特长脸,乡贤群的“朋友圈”一天比一天扩大。
一幢乡贤馆,汇聚乡村振兴“智囊团”
在外经商的乡贤回到家来,总喜欢到乡贤馆坐坐,除了聊生意外,更多的是聊村里的发展。每到中秋、春节、清明等传统假日,在此汇聚的乡贤特别热闹。
这幢位于村中心道路旁的乡贤馆,由一排老房子组成。村里在旧房改造、A级景区村建设中,斥资100多万元,花重金保留了这处老房子,意在留住乡愁,借智借力,进而止住人才“失血”现象。
约束农村发展的,人才是大问题,而乡愁,正是乡贤人才的感情维系点。在去年春节的乡贤联谊会上,乡贤馆内春潮涌动,乡贤会成了“诸葛亮会”。
村里就近三年工作思路征求乡贤的意见,乡贤们耐心分析现状,详细探讨与周边先进村的优劣势,结合村庄实际提出了50多个“金点子”。经反复商谈,最终确定以打造“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为目标,3年内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11个项目。
之前,由于乡贤大量外出,村里做事选人只得“矮个里挑高个”,王绍兴也常感叹“做到哪里算哪里是最大心病”。乡贤馆汇聚的“智囊团”,让村里的事业发展有了“高参”。
活动一多,乡贤与家乡的感情就更加紧密。在宁波经商的王海锋也是乡贤馆里的老常客。这位退伍军人热心村务,凡是村里有需要,他总是先公后私,一来二去被村两委“看中”了。
刚开始,王海锋并不想回来。去年换届选举,他高票当选为村支部副书记,这回他再也不忍心错过乡亲们的信任。乡贤为村两委班子输送新鲜血液,王绍兴最是开心不过了。
一套乡贤经,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源”
建一条贯通全村的中心路,是下王村群众多年的梦想,也是乡贤探讨多时的议题。项目虽好,但因涉及45户村民、2861平方米,其难度令人却步。
“众人之事,众人说了算。”关键时刻,村两委决定发挥乡贤社会威信高、影响力大的优势。村里组建了以乡贤、各界代表人士为成员的村级“同心议事团”,从规划、设计、筹资到拆迁、动工、建设,每个环节都有乡贤参与协商、议事。
村民王青海的住宅位于中心路拆迁范围,但他尚无建新房的经济实力,因此征迁久拖不下。乡贤一起找到在杭州的王青海,经过多方疏导,终于取得王青海的理解,困局顺势而解。
不只是中心路项目,但凡村里的所有重大事项,村里都全心念好“乡贤经”,使得项目进展顺利。
这一乡村治理难点变亮点的做法,就是当地的重大事项民主协商“三环五步法”。 兼任乡贤联络员的村网格员张秋芬告诉笔者,村里推行了“协商议事、协商办事、协商评事”的工作模式,村里的难事不难了,好事好做了。
张秋芬掰着手指介绍近年办的大事,连夸乡贤贡献大:“流转1200余亩土地用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建设农贸集散中心壮大集体经济;投入100多万元开展全村道路硬化和入村口建设……”
在下王村这块“船地”上,有一座唤做“鑫”的古塔,上辈人说那就是一根撑竿。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乡贤正如撑竿,为这个美丽乡村提供了持续向前的动力。
庞彩飞 陈苍舒 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