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项研究成果在《自然医学》发表
为抗抑郁治疗带来新曙光
本报讯 浙江大学医学院李晓明团队发现了一条参与抑郁症发病的新神经环路,并揭示了大麻治疗抑郁症的新机制,从而加深了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识,为抑郁症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顶级期刊《自然医学》杂志。
在长达五年的研究中,李晓明团队关注到一个叫做杏仁核的脑区,发现了参与抑郁症发病的一条新的神经环路—杏仁核的胆囊收缩素阳性神经元投射到伏隔核的抑制性神经元,进一步发现在社会压力应激导致的抑郁动物模型中,该环路的突触活动显著增强,利用光遗传技术抑制这条神经环路的活动可以有效克服抑郁症状。
随后,研究人员发现大麻素受体在这条环路特异性表达,并且在抑郁动物模型中该环路上的大麻素受体表达显著降低。敲降该环路上的大麻素受体也可以导致环路突触活动增强和实验鼠易感抑郁的表型。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外源性地给予人工合成的大麻可以逆转社会压力导致的抑郁样行为。
为了进一步研究悲观实验鼠杏仁核相关“厌恶”环路活动增强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发现,大麻素受体大量表达在杏仁核胆囊收缩素肽类神经元阳性的“厌恶”神经环路中。
这些在杏仁核“厌恶”环路中高表达的大麻素受体和抑郁症又有什么关系呢?研究人员在悲观实验鼠的脑内发现,其大麻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实验鼠和乐观实验鼠明显降低,离体和在体电生理证据表明,悲观实验鼠脑内降低的大麻素受体表达使得杏仁核表达“厌恶”的神经环路,其面对压力时的过度突触活动不能被有效抑制。并且,如果利用病毒敲降正常实验鼠“厌恶”环路中的大麻素受体,这些实验鼠会表现出对压力的易感性,即当它们面对社会应激压力时,更容易表现出抑郁样的行为表型。
既然抑郁实验鼠中杏仁核“厌恶”环路中的大麻素受体表达下降,导致了突触活动增强和厌恶情绪过度表达。那么如果人为给予外源性大麻素,能否起到抗抑郁效果呢?研究人员利用套管注射等方法,在抑郁实验鼠脑内注射了人工合成的大麻,发现可以有效地逆转实验鼠的抑郁样症状。“医用大麻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李晓明说,“但是,我们的研究提示大麻素受体可以作为一个抑郁症诊断的分子标记物,我们目前已经成功设计并合成了针对大麻素受体的临床用PET示踪剂,正在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本报记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