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如何防范“饮食病”?杭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大家——
食有度 多蔬果 少饮酒
荤素合理搭配,蔬菜为主。过多摄入大鱼大肉,会加重胆囊、胰腺等消化器官的负担,容易诱发胆囊炎、胰腺炎,且过多的油脂摄入会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风险。因此,春节的菜谱应合理搭配,饮食注意多样化,荤素合宜,荤菜适量,多吃蔬菜,让身体也过一个轻松好年。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年人每日摄入的畜禽肉40~75g,水产类40~75g,蛋类40~50g,蔬菜类300~500g。要是不注意吃多了油腻大餐,怎么办呢?可以多饮用茶水,或者用山楂泡水作茶饮,祛祛油脂、解解腻。
主食杂粮不可忘。在春节的宴席上,要记得给主食留出一定的胃口与空间,千万别只顾着吃菜喝酒。要知道,一碗米饭、一份面条或是一碗粥,方能更好地呵护脾胃、助力健康。主食可以选择大米、面食等,但是也要注意增加番薯、土豆等薯类食物和玉米、花生、小米等粗杂粮的搭配,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维护肠道正常功能。
三餐要规律,零食要少吃。不规律饮食容易打乱胃肠道的正常生理节奏,使胃肠不适应而造成消化功能紊乱。此外,春节聚餐常常丰盛至极,丰盛的菜肴和节日氛围往往使人食欲旺盛,易暴饮暴食。如果突然吃得太饱,或喝得太多,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来进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一定限度,加上胃胀得很大,肠胃蠕动困难,影响了正常的消化机能,情况严重的话,可导致急性胰腺炎、肠胃炎或溃疡等的发生。
过节家家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糖果、瓜子、花生等零食,看电视、打牌聊天,不知不觉就吃掉了平时好几倍甚至是十几倍的糖果、坚果。然而这些零食的热量、糖分、盐及脂肪含量很高,大量食用会引起身体上火、增加胃肠负担,也容易影响正餐食欲,因此要注意少吃高糖、高油、高盐的零食。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年人每天大豆及坚果类摄入在25~35g,大约带壳葵花瓜子一把半,花生一把,或者核桃2~3个,坚果选择原味为佳。
蔬菜水果要足量。蔬菜中的纤维素可解油腻,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蠕动,预防便秘,因此饮食中要搭配足量的各色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要占一半以上,如菠菜、青菜、空心菜、韭菜等绿色蔬菜,西红柿、胡萝卜、南瓜、红辣椒等橘红色蔬菜,红苋菜、紫甘蓝等紫色蔬菜都可以选择。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植物化合物和有机酸等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有益,可以作为零食食用。但要注意水果与蔬菜的消化时间和过程都不同,应分开食用,以避免相互之间干扰,影响营养物质的肠胃吸收。
饮酒要适量。春节期间难免要喝酒助兴,但要适可而止,切勿过量饮酒,否则会对大脑、血管、心脏、胃、肝、肾等脏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甚至导致急性酒精中毒,轻者呕吐嗜睡、语无伦次,行动不稳,重者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若以酒精量计,每天不要超过25g,如喝50度的白酒应控制在50毫升内,啤酒不超过750毫升。这里要敲黑板了,若是服用抗生素期间(特别是头孢类和甲硝唑类)要避免饮酒,否则可能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等症状,千万不要大意。
除了膳食营养,春节期间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食品采购重新鲜。春节集中采购应尽量去大超市、便利店、正规商场和菜场采购。根据用餐人数采购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尽量选择新鲜食材,现买现吃,不储存过多食品。加工食品要关注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吃不完的食品要做好低温保鲜工作。
食品加工要合理。每餐食物现做现吃,烧熟煮透,如果烹调温度达不到100摄氏度,就不能杀死肉类食物上的寄生虫和病菌。进食火锅、海鲜及烧烤等,食品加热不透,最容易使食物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这时寄生虫卵最为活跃,食用后被感染的几率很高。
食品储存要得当。食物尽量按需烹饪,但是吃团圆饭时,为了年年有余,有些家庭会多留些饭菜过夜。如何处理这些菜肴呢?吃不完的食物,应该存放在干净无毒的可清洗容器内并盖严存放在冰箱中。所有食物在烹饪后两个小时内要放进冰箱。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生鲜食品特别是肉类、鱼类和海鲜应存放在冰箱底层,加工过的食品放在顶层。已化冻的肉禽及鱼类食品不宜再次保存。冰箱不是保险柜,储存的食物也要尽早食用,重复加热不超过一次。
聚餐提倡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公勺。许多疾病是经消化道传染的,筷子在每个人的口中和菜肴中进进出出,会使疾病得以传播。谁也不愿意在欢乐的聚餐宴会后染上疾病,所以,提倡分餐制是保持健康身体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