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渔业、特色渔业、优势渔业
玉环渔业转型不走寻常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下,玉环市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乡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玉环市海洋与渔业局以坎门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等为试点单位,因地制宜开展渔业转型先行区创建,以产业引领带动渔业安全管理、产业提质增效和渔民共享发展,推动传统渔业向“精品渔业、特色渔业、优势渔业”的方向转型,走出了一条玉环渔业发展的不寻常之路。
推进“三位一体”综合服务
坎门是玉环市渔业重点区域,现有渔业村(合作社)13家,渔船268艘,占玉环市渔船60%以上,涉渔企业32家,其中坎门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下辖渔船145艘。在渔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涉及的有安全管理、证件办理、保险融资、信息咨询、项目申报等相关审批及服务事宜,之前只有证件办理这一块由村公司(合作社)工作人员代为办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办事不便等问题。为此,坎门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2016年,坎门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在理事长刘敏强的带领下,成立“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承担起渔业“生产合作、供销合作、金融合作”的“三位一体”改革任务。
综合服务中心秉持着“同舟共济、惠渔兴渔”的服务理念,打造一个中心,实现归口集中办事,为渔民提供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金融服务、渔业保险、边防证件、船证办理六大方面21个事项的涉渔服务一体化办理。以船舶检验为例,原来渔民需要跑到台州市市区办理,费时费力,现在只要把资料交齐,综合服务中心即可统一代办,时间节省90%以上,真正做到了“最多跑一次”。
刘敏强说:“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远不止‘一站式’办公这么简单,今后还将依托会员数据开展更深度的服务。”现今,渔业安全生产服务平台和渔船渔民信息管理系统已建立。该平台实行渔业生产网格化管理:即划分出合作社网络、负责人网络、编组长网络、编组渔船网络四个层面,全部编进网格并对辖区渔船进行ABC安全等级评定和分类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北斗终端系统,综合服务中心可对海上渔船进行实时监控和海上救援信息通报服务;可以在休渔期对渔船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渔民进行安全知识集中培训和救生演练,从而为渔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保障。
目前,这个为渔民服务的第三方综合服务中心已承担了2次市级渔业安全大型演练,培训普通船员、船长船东、渔船监护人达1165人次,初步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涉渔经济和服务组织共唱兴渔大戏”的路子。
首创海捕虾海上加工中心
如果仅仅是服务上的提升,对于玉环渔业而言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全面提升渔业水平,还得从更高层面的技术和产业链中入手。
以玉环捕捞业支柱拖虾作业为例,全市共有151艘拖虾渔船,占捕捞渔船的41.2%,涉及虾类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相关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年产值达6亿多元。但如何保鲜与储藏是一直制约着拖虾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传统保鲜时间短,不添加保鲜剂,就会黑头变质,若保鲜剂使用不当,必然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2016年3月,坎门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渔民技术革新小组,成功研发拖虾渔船海捕虾烘干技术。这项技术给拖虾船添加了蒸煮烘干和冷藏两大功能,可直接将鲜虾加工成虾干,提高了产品品质,延长了销售期,使干虾零售价较海捕虾提高141%,更是让拖虾船逐步摆脱了对保鲜剂的依赖。技术革新小组最初是以浙玉渔11638、11279、11213三艘渔船为试点,之后在玉环市海洋与渔业局项目助推下,成果转化仅花了短短一年时间,便让全市所有桁杆拖虾渔船都配上烘干设备。
“15天的海上作业期里,渔运船每5天接货一次,前3天捕上来的成虾进行烘煮风干冷藏,后两天捕上来的成虾直接冷藏保存进入市场。这使得这种高品质的虾,终于能卖出它应有的价格,提升了经济效益,改造后的拖虾船收益比过去翻了一番,每艘渔船增收20万~30万元,总增产5000多万元。我们合作社还给玉环虾干注册了‘淘海’牌商标,品牌虾干成了市场抢手货,吸引了省内外渔业主管部门和渔民前来交流学习。”刘敏强说道。
拖虾渔船海捕虾烘干技术的解决,又给他们提供了新的灵感。既然海上加工这一大难题都解决了,为何不能直接将加工厂建到海上去,形成产业链,然后产生更好的规模效应呢?
说干就干,以合作社副理事长林招永为主体的合作社投资了6000多万元,组建集加工母船、过驳子船、生产船为一体的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开创了全国先河。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仅用短短3个月时间,玉环市东海渔仓现代渔业有限公司组建成立,海上加工船改装完成,船上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安装调试成功,改装投运船检手续一站式办结,创造了玉环速度。
2018年3月24日,浙玉渔加99999船正式开启首航。船体长98米、宽16.8米,总吨位4484吨,持航能力达5个月,并配有6艘过驳子船。这一母六子,犹如一个移动加工厂,与在海上作业的150多艘拖虾渔船形成生产加工无缝对接,解决了加工链断档、食品安全、渔船增产货贱卖等问题。活蹦乱跳的鲜虾从入仓到蒸煮、烘干、筛选、去壳脱肉再到盒装成品,整个过程仅需28分钟。
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的正式投运,创新了多赢的模式,标志着玉环拖虾产业进入一二三产深入融合时代。预计年可加工虾米2万吨以上,创产值2亿多元。由于鲜虾收购价翻番,直接为当地拖虾渔民增收1亿多元,为渔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真正实现产量不增前提下,渔民增收,渔业增效。
省级非遗延绳钓重现生机
玉环延绳钓是海洋捕捞作业中一种古老的作业方式,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玉环延绳钓捕捞技艺凝聚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智慧,上钩的均是大带鱼、大鳗鱼,有利于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保护,已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3年,延绳钓作业在福建消失,在东海区仅剩玉环5艘木质母子钓机。近年来,玉环市持续加大了对建造新型钢质延绳钓渔船的产业引导和扶持贴补,目前全市已发展钢质延绳钓渔船40艘,居全国首位。
为了让玉环延绳钓不断传承发展,2018年7月,坎门延绳钓试验团队历经7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终于在单船延绳钓钓带鱼技艺革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刘敏强回忆:“当时还在摸索单船延绳钓技术的时候,钓鳗作业率先突破, 产量不断攀升, 而钓带作业却举步维艰, 形势堪忧。我们便组织一帮以非遗传人、渔老大为核心的延绳钓钓带鱼技法研发组,既努力吸收传统作业方式的优点,又不断结合自己的奇思妙想进行创新:首先将干(绲)线加粗,将支线间距从原先的2.6米拉长至4米,每筐的鱼钩数量从106个减少至85个,总筐数从80筐增加至160筐,使起绲操作时间充足、从容,避免鱼线缠绕。同时,研发组还一改钓带作业用带鱼段当饵料的传统,改用秋刀鱼,产量和效益都得到明显提升。”
去年7月3日至8月12日期间,4个航次共作业21天,捕获带鱼285担(一担50公斤),创造日均产值34286元,扣除每日油耗成本7000余元,相比日产值1万多元的拖虾作业渔船,效益翻了近两番。截至目前,全市70%的钢质单船钓渔船,从单一的钓鳗作业发展为兼作钓带作业, 探索出了一条随渔汛择选作业方式增收的新路子,有望在今年为渔民增加3000多万元的产值。
眼下,玉环市组建了东海明珠延绳钓专业合作社,将作业钓船与冷藏保鲜船整编成组,实行钓捕、储运、加工、销售一体化联合运营,确保最鲜的鱼能最快地进入市场,确保最好的鱼能卖出应有的价格。同时,借助“中国东海渔仓”“中国东海带鱼之乡”“中国东海鳗鱼之乡”三大渔业品牌,引导延绳钓产业走品牌振兴之路。合作社已与上海横沙水产集团合作,重点打造“玉环钓带”,让玉环的钓带也能像韩国钓捕水产品一样创造品质之优和价格之最。俞力 倪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