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揭开“生长因子”的神秘面纱

温医大李校堃教授团队成功研发FGFs系列新药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团队的项目“我国原创细胞生长因子类蛋白药物关键技术突破、理论创新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生长因子”是一种蛋白多肽,能够加速创面愈合,促进神经损伤修复,调控器官或组织再生,未来或能用于抗衰老治疗。30年来,李校堃聚焦于细胞生长因子代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家族的研究,成功研制FGFs系列新药,获得3个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1个植入型III类医疗器械,为重组蛋白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案例和成功经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开发为临床药物的国家。培植年销售过亿品种4个,累计销售突破百亿元,获得临床批件9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5项。

  1992年,李校堃在导师林剑教授的引导下,开始了FGFs的研究,这一坚持就是30年。从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到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再到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校堃及研究团队专注于FGFs家族成药的关键技术、作用机制和临床转化,不仅取得了该项目研究领域的“学术制高点”,更使FGFs药物产业化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

  近十年来,在温州医科大学浓厚科研氛围的支持下,李校堃带领团队,专注于FGFs科学研究,建立了从结构生物学角度开展蛋白药物设计和新机制研究的新思路,并将研究的范围从组织再生拓展到糖尿病和心血管重大疾病,先后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如《Nature》《Cell》系列子刊发表96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促进了温州医科大学药学等学科的发展,还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并且让更多的学术同行了解了温州医科大学,了解了温州。

  正如李校堃所说的,2004年,老校长瞿佳将他引进到温州医科大学后,他就深受“温州精神”的感染。“温州人专注一个纽扣一个拉链,把它做到极致,做到世界最大。我们团队做生长因子也是一样,要做到世界第一。”也正是因为温州医科大学的科研氛围和“工匠精神”,激励着李校堃的科研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并且在生长因子研究领域做到了国际领先地位。

  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是李校堃及其团队努力的方向。李校堃带头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为治疗严重创伤和难愈性溃疡提供了具有主动修复功能的创新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救治及突发事故抢救、创伤愈合、大面积烧伤、糖尿病溃疡等医学领域。生长因子系列产品在全国超过5500家医院得到应用,临床用药人次达6800万。让这些药物和后续研发出的新药在温州落地生根,是李校堃一直以来的心愿。

  “科研转化不单单是一个或几个技术成果,需要通过产、医、研、资协同创新,推动一批再生医学新技术、新产品、新策略的加速成熟和产业化,进而拉动温州的产业格局优化。”李校堃将这一连串作用比作原子核的链式反应。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引导下,经过30多年的研究,李校堃及其团队的科研项目在珠海、广州、上海和合肥都有了产业化基地,他希望能在温州打造一个以生长因子生产制造为主体的产业化基地。

  2018年,温州医科大学成立了整合医药研究院,李校堃表示整合研究院一方面为不断产出的新药成果产业落地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长因子跟骨科、眼科、神经科、内分泌、烧伤科等相关疾病都有密切关系,希望以生长因子为桥梁,整合各学科的临床资源,深入研究生长因子在相关疾病的应用,拓展生长因子新的适应症和新制剂。

  据悉,此次项目完成人依次是李校堃、王晓杰、黄志锋、林丽、肖健、黄亚东、惠琦、方海洲、宋礼华。项目完成单位分别是温州医科大学、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本报记者 徐慧敏 通讯员 王晓杰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揭开“生长因子”的神秘面纱 2019-01-25 2 2019年0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