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产经】

造房子就像搭积木,轻松又省钱

杭萧钢构的这项专利金奖,让建筑能够“流水线生产”

  雨果曾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不过,如今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拔地而起的高楼中,也不乏钢结构的身影。杭萧钢构自主研发的“一种带折边的U字形型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专利技术,获得了2018年浙江省专利金奖,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这项专利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大的变成小的、长的变成短的’。”近日,在中国钢构第一楼——杭州瑞丰国际商务大厦,杭萧钢构副总工程师胡立黎向记者介绍道。这项专利首创将实际结构应用中各种长短不一的竖向异形承重墙体,划分为多个标准化的U形单元,解决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竖向构件的标准化难题,方便分离后各个标准化单元的制作,并有利于将各个标准化单元拼接在一起进行整体受力。

  除此之外,通过增加或减少U形标准单元的数量,可以改变墙体形状和尺寸,钢管束组合墙体界面可以组成各个形状,实现建筑体系的灵活多变。同时,U形标准单元组成的钢管束可以采用标准化和工业化自动设备生产,制作设备简单、成本低、质量可靠,符合国家建筑产业化的政策方向,提高了住宅建筑的工业化水平,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和产业升级。

  胡立黎告诉记者,这项专利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多的是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产品各部件装配化施工,可一次三至四层同时施工,施工速度快、工期短,20个人就能造好一幢大楼,能够有效降低工程综合成本。大部分工人都可以转移到工厂中,有利于实现工地现场民工向企业技术工人的转移。而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噪音少、施工环境整洁,对周围环境影响小。

  此外,该项专利充分利用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在施工过程中还能有效减少建筑材料用量,特别是减少沙子和石头的用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可提高建筑的抗地震性能。

  为了保证专利技术的顺利实施和快速广泛应用,杭萧钢构于2014年首创战略合作模式,将以该专利为核心的相关技术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授权使用技术资源的形式,获得使用费近5000万元。

  据介绍,目前,杭萧钢构拥有设计研发人员300余人,其中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及学历的中高级人才有110余人。公司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大学、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等高校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多高层钢结构技术、轻钢结构技术、门式钢架支撑体系等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许多重大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云南勐海县杭萧勐海田希望小学、四川广元杭萧沙河小学……在公司的展示区,可以看到一张张由杭萧钢构捐助建设的小学校园照。胡立黎说:“这些学校均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钢结构建筑技术建设,能够抵御比较强烈的地震。”

  在通往主厅的走廊上,一幅幅建筑成果图引人注目。从杭州的城市阳台到重庆的大剧院,从冰岛的国家音乐会议中心到法兰克福航空中心,杭萧钢构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胡立黎表示,杭萧钢构将专注于钢结构建筑,推动钢结构建筑行业发展。

  本报记者 柳扬


科技金融时报 【产经】 00004 造房子就像搭积木,轻松又省钱 2019-01-25 2 2019年0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