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企业颠覆5000年未曾改变的养蚕模式
饲料代替桑叶 全龄工厂养蚕
本报讯 养蚕不用桑,工厂化生产,这一颠覆性的养蚕新模式日前在浙江问世。1月20日,位于嵊州的浙江巴贝集团有限公司宣布,由巴贝集团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发起组建的科研团队已实现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系统集成了品种、饲料、生产工艺、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化茧丝产业生产模式。
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说, 7年前企业与省农科院开始合作攻关这个颠覆性的技术难题:用人工饲料代替桑叶,用经营工业的理念养蚕,用工厂化养蚕代替传统的养蚕方法,既可以增加产量,又能保证质量。通过引进专业研发团队、打造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院企战略合作等方式,正式开始工厂化养蚕项目的研究,并聘任省农科院专家孟智启为巴贝集团首席科学家。
2014年起,巴贝集团针对饲料配方、蚕具设备、环境变量等进行无菌实验室试验。2017年11月,总投资7000万元、占地50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建成投运,在更大空间内,用更长时间对气流、气温、湿度等环境指标进行调试控制,从而找到适合种蚕生长的最佳环境。
“这是全球首例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是中国传统丝绸文化、丝绸产业的一项革命性成果,它颠覆了5000年来未曾改变的传统养蚕模式,攻克了工厂化养蚕的世界性难题。”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钱有清说。
据了解,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蚕农数量不断减少,传统养蚕产业规模逐渐萎缩,以浙江省为例,在产业鼎盛时期,该省鲜茧年产量逾8万吨,目前已缩减至2万吨。
试验结果让人惊喜:在饲养密度超过农村传统桑叶饲养密度几十倍的情况下,产量已超过传统桑叶饲养的平均产量,茧丝质量经权威机构检测均已达到国家标准5A级以上。
“蚕”“桑”分离,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跨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全新之路。高质量茧丝的持续供给,为浙江省夺回并掌握丝绸产业话语权提供了切实核心保障,项目的成功量产突破了浙江省丝绸产业在原材料价格方面受上游制约的现状,为打造“丝绸强省”开启了“源头活水”。
“除产业价值外,该项目还具有深层的科研拓展价值。”浙江大学蚕学专业教授鲁兴萌说,“其开启了‘生物定制’的大门,依托标准、可控的养殖模式,可培育出较稳定的目标蚕种,对进一步挖掘桑蚕除产丝以外价值,如蚕体制药医用等,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报记者 孙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