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互联网金融的iCredit大数据风控系统如何炼成
——专访51信用卡CRO蒋燕青
![]() |
2018年7月13日,中国最大的线上信用卡管理平台51信用卡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这是2018年下半年发生的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登陆港股的新闻之一,在这波上市潮背后,业界发现,面向near prime(次优)客户的信用卡“代偿”业务正在成为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新战场。
所谓near prime客群,是针对prime(最优)客户而言,后者以中产阶级为主,工作与还款能力比较稳定,信用卡额度比较高,但已基本被传统银行和金融机构覆盖。而near prime则以刚毕业的学生和刚工作的白领群体为主,虽然这些人也有极强的借款需求,但信贷记录不多,也几乎没有银行征信报告,因此传统银行难以为他们提供服务。市场数据显示,我国near prime市场群体数量高达1.5亿。
“这也是我们将业务焦点放在near prime客群的重要原因。”51信用卡CRO(首席风险官)蒋燕青向记者表示, near prime群体的还款风险比prime客群要高,因此做好风险控制很关键,而这正是最难点。
领军研发iCredit大数据风控系统
在此背景下,蒋燕青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iCredit大数据风控系统,实现了对次优级客群的信贷服务。一方面,由于51信用卡管理着用户的信用卡,可以清晰地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负债能力、还款能力、消费偏好等风控关键参数;另一方面,针对Near-Prime用户线上行为较多的特征,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其进行欺诈风险的判断。
其实,早在蒋燕青就职美国知名信用卡信贷金融公司Discover时,便在开拓Balance Transfer(余额代偿)业务新客群中用到了这一风控模型的类似算法,并注册了专利。不同的是,现在针对的是国内次优级客群的网络借贷这样一个业务环境,可以说iCredit是对早前专利的继承,但是又增加了更多的互联网大数据的手段,拥有更系统、更完备的框架。
据此,iCredit系统包括四大模块:数据、模型、策略和决策引擎。完整链接了订单系统、信审系统、贷后系统、催收系统、运营系统、CRM系统、案件系统等,具备风险策略管理和监控、预测分析、模型开发、模拟测试、优化、自动部署、版本管理、报表功能,提供一站式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
51信用卡为near prime用户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也随着iCredit的落地而获得了迅速增长。2016年,51信用卡全年放贷约100亿元;2017年iCredit系统完成研发正式上线,平台放贷总量增长3倍,达到近340亿元,但是风险还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目前现金贷款这一系统已成为互金风控业界的标杆,并已被一些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公司等广泛应用,包括温州银行、九江银行、湖北消金、杭银消金等多家金融机构已与51信用卡达成合作,采用iCredit 大数据智能风控系统进行对near prime客户群体的数据应用、数据分析、风险预测等科技服务。目前,信贷业务占据了公司利润的80%以上,这为51信用卡的上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致力推动金融科技发展
iCredit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国内在near prime客群信贷风控领域的技术空白,为市场参与者建立了准入门槛。截至目前,iCredit大数据风控系统已相继荣获“浙江十大金融科技案例”,2018年第二届金融科技风控大会“最佳大数据风控案例”等奖项,并被收录进《中国硅谷——杭州样本》。
凭借这一贡献,蒋燕青也获得了业界高度认可与评价,成为国内“次优级”客户信用风控系统最领先的专家之一。在朗迪峰会、《一本财经》闭门风控训练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都能见到蒋燕青向同行分享和指导次优级客户金融风控技术难题的身影。
在近日由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指导发起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创业大赛”上,蒋燕青作为评委为一些极具潜力的金融科技创业项目进行了指导。在他看来,这种打通业界、创业者与学界三者的模式,加强了产学研界的交流沟通,极大助力了金融科技创业创新。
蒋燕青预计,未来20年中国信用卡消费金融市场将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他表示,未来会继续致力推动国内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通过和一些银行合作,将iCredit系统的大数据风控能力输出,让其产生实际的业务价值,从而全面助力普惠金融的落地。邢亚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