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自贸区 享受三大红利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
本报讯 1月4日,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这意味着,历时8年的义乌国贸改革推出了升级版。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自2011年拉开大幕以来,已为全省乃至全国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了有益经验,其首创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已在全国13个城市复制推广。“不但生意好了,出口方便了,而且接待的外商也多了,原来我们出口以中东为主,现在辐射南美、东南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也翻了一番。”在市场经营户王国田看来,为义乌小商品出口量身定制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已让更多中小微市场主体方便地参与国际贸易、实现义乌市场国际化。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只是义乌先行先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作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系统集成地,试验区会给义乌带来什么红利?
据义乌市政府负责人介绍,试验区建设将给义乌带来三大红利:一是允许先行先试,试验区将围绕“自由贸易”,在进口、出口、转口等板块发力,推动市场、制造、物流和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联动创新;二是充分赋予权限,省人大常委会将研究制定试验区建设相关条例,推行改革“备案制”,全面赋予义乌国贸改革领域省级权限,并加大资源要素和政策倾斜力度;三是开拓发展空间,试验区将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空间区域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切实解决发展空间问题。
根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试验区将聚焦市场和贸易这一最大特色优势,坚持“改革+开放、市场+制造、传统+新型”发展道路。具体来说,试验区将对标自贸区,以大众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创新组织形态、集聚主导业态、优化综合生态、突出作风状态,构建陆海联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最终向国际自由贸易港迈进。
《方案》对试验区设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组织形式集成集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到2035年,构建完善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国际贸易机制,实现贸易增长和动能提升、现代流通和先进制造、金融服务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
得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从试点升级为试验区的消息后,王国田表示,相信随着试验区带给义乌诸多红利的落地,在义乌市场做外贸肯定会越来越便利,业务量也会越来越大。龚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