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区垃圾分类处置开启智能化时代
“吃”塑料“吐”钞票的机器人上岗
杭州市城西留下街道西溪晴雪小区居民,近日都收到了垃圾分类的“一户一档”二维码卡。今后小区居民在处理报纸、纸箱、金属、塑料等生活垃圾时,只需扫描“二维码”,垃圾桶对应的投放口就会自动打开接收。这是杭州生活小区智能垃圾分类的事例之一。
据杭州市城管委介绍,截至目前,杭州市区共有垃圾分类小区2672个,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达130余万户,其中设有智慧分类设备的生活小区218个,智能方式各显神通。
丢一个废弃的塑料瓶到机器里,就能“吐”出钞票,你信不信?去年10月,杭州市拱墅区湖墅街道仁和仓社区的绿地中央广场8号楼附近,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收垃圾的智能“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其实是一个长方型柜子,约2×1.5×0.5m3样子。它反应很快,“吃”到投入瓶子后,会首先通过扫描瓶身上的条形码进行“身份识别”并称重,合格的话一个塑料瓶就“吐”出0.1元钱。“机器人”自带压缩功能,一台机器最多可装入三百个左右塑料瓶。附近7号楼有个“绿地再生资源回收中心”,每天都会有专人巡查,如机器满了会集中清理。投放以来,每周基本上都要清理一次。回收的塑料瓶也会被二次利用,最终会被制作成塑料垃圾桶、塑料托盘等物品。
如果有人想搞个恶作剧,把没喝完饮料的瓶子或是其他物品丢进,都会被它无情地“吐出”,“机器人”单个回收瓶子的重量值设定在15到35克范围内。
“塑料瓶仅是生活垃圾的一部份,此举在于进一步倡导市民参与垃圾分类,也有利于提高市民参与分类的兴趣。” 湖墅街道负责这块工作的吴唅蕙告诉笔者。她还说,针对现在人们身上不太带零钱的习惯,接下去想和研发公司商谈,让“吐钱”功能升级,变成扫入到人们的支付宝或微信的钱包中。如果有经费,他们还想学习德国等地经验,将“机器人”的“吃功”升级,由“吃”塑料瓶升级到玻璃瓶、纸板、厨余垃圾等都可智能收集。
如果有一台智能机器,能把生活垃圾在小区就地“消失”,并且废物再利用,那就比较完美了。
这件事,在去年11月初,西湖区西溪街道溪畔社区城市芯宇小区真的做到了,成了全市第一个“吃螃蟹者”。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