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营机制独立运作 全生命周期覆盖
商业银行扶持科技创新企业高招频出
近期,上交所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消息引起广泛热议。除了券商在通过储备投行项目的方式积极备战外,商业银行也在以专营机制,针对科创企业提供精准信贷支持,并在其各个成长阶段提供不同的增值服务。
杭州银行某科技支行行长表示,该行在制定信贷标准与门槛时,会借鉴创投机构的做法,弱化担保、收入等传统要素权重,适当增加风险容忍度,更关注企业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素质及稳定。南京银行则强调管理者素质、企业专利等因素,弱化了企业财务和成立年限等指标。
上海银行和徽商银行高管表示,他们已在内部资金成本核算、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方面建立差异化政策,同时开发适用于科技创新企业的专用评级模型。截至9月末,上海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633.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60%。
一名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高管表示,科技型企业至少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还未有大规模盈利产品落地的新型研发企业、已经拿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企业、拥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以及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可以进阶资本市场的企业。银行对他们的总体授信额度,依次递增。
“我们一开始可能就是针对三板企业和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做授信或股权质押贷款等标准化服务,但这两年产品越来越多元化,是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该公司金融业务高管说。
浦发银行针对初创期小微科创企业的信贷额度最高设定在200万元,对企业成立时间无要求;对稍成熟的中小科技企业,则采用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合作机制,按照一定比例各自承担风险,共同扶持;对更为成熟的、获得相关资质认定的企业,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限额3000万元无担保纯信用贷款;对含金量较高的科技企业,则推出投贷联动服务。
除了纵向覆盖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银行还横向囊括了科技企业可能产生的任何金融需求。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等在企业融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财富管理等一系列基础性金融服务外,提供在线会计和报税、在线进销存、订单管理及在线融资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上述三家银行还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职工,推出定制个人金融服务。
刘筱攸 马传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