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浙江省科协成立60周年

严小军 一场饵料生物的产业革命

  2005年第八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特级专家、中组部首批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海洋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高效健康海水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曾任宁波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海藻生物化学、生理生态以及海湾生态学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等,为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阳光,蓝天,白云。位于舟山长峙岛的浙江海洋大学倘佯在东海蔚蓝色的环抱中。一年前,作为浙江唯一的一所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翻开新篇,严小军出任校长。

  “海在眼前心胸阔,云处天上笑容正,人若有心问浪花,潮音教人证自在。”从事海洋生物研究近三十年,对于大海,严小军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在2018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严小军用这首小诗作为对毕业生的临别寄语,或许,这也是他人生历程最肺腑的感悟。

  一场美好的半途偶遇

  从小,严小军就是一位学霸。上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与北大、清华等全国十多所名牌大学一样,开始开设少年班,并从江浙沪三地省重点中学初高中前10名的学生中通过考试进行选拔。正在上高二的严小军,凭借自己不俗的实力,幸运入选复旦大学首期少年班。

  复旦大学少年班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也让严小军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启发,并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严小军本科学的是化学,而他之后从事海洋方面的研究,在严小军自己看来,纯粹是一种巧合。严小军本科实验老师和他谈起其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同学所从事的海洋化学专业,让严小军对海洋这一全新未知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本科毕业,带着对海洋的无限幻想,严小军毫不犹豫报考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1994年严小军博士毕业后,留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在其导师的指导下,一直从事着海藻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论文。在日本参加的一次有关多酚学术交流会议上,严小军认识了后来邀请他去日本工作的日本国立食品综合研究所教授永田。

  1996年8月,严小军接受永田的邀请,前往日本做博士后,并加入日本很大的一个科研计划——面向21世纪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基础研究。但是初到日本的前两个月,永田连着三次“上课”,让严小军有些始料未及,却受益终身。“From good to better, 做事情,一开始就要做好,这样以后才会越做越好。”永田的话,严小军不但铭记在心,日后也经常将这几句话告诉他的学生。经过在日本的几年磨练,1999年初,当严小军离开日本的时候,永田夸赞严小军,是一位非常非常优秀的科研人员。

  永田教会的严谨、认真的做事风格,也让严小军在日本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严小军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他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经有160多篇,引用达到3000余次。但是这些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一篇论文,发现褐藻里有一种活性物质岩藻黄素具有抗氧化效果的一项研究成果就是在日本期间发表的,引用次数达到400多次。当时这一研究成果是第一次在国际上发表,据悉,这一成分没有任何毒性,目前被用到了国际上非常热门的减肥保健产品中。

  一次成功的思想试验

  2002年,在日本、美国做了多年研究工作的严小军回国,作为浙江第一批“钱江学者”,创立了宁波大学海藻资源生化学研究团队。

  在到宁波之前,严小军一直以海洋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为主。到宁波大学后,严小军也试着向产业应用转型。

  那些年,海水养殖开始在浙江省沿海地区兴起。而在中国的海水养殖产量里,70%是贝类。饵料是滩涂贝类育苗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以海洋微藻为中心的海水饵料生物,因为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是各种贝类养殖的主要食物。当时,宁波大学有几位教授也在从事为贝类育苗企业提供纯种藻类的技术服务和研究。在与他们聊天时,严小军产生了一个疑问,贝类喜欢吃什么藻类?同事告诉他,贝类的个头这么小,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他们也不知道哪类微藻可以让贝类长得更快。他们只是凭经验,没有科学依据。对科研有着独特“眼光”的严小军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不同微藻种类的营养物质分析清楚,然后通过比较贝类吃完不同微藻以后营养物质的变化,来判断贝类更喜欢吃哪类海藻呢?

  于是,严小军带领他的团队开始系统地开展海洋微藻脂类结构的高灵敏度分析及营养效价机理的研究,并将之前的基础研究积累引入到水产养殖的技术当中。贝类是什么藻类都吃,还是有选择性的吃?哪些藻类贝类爱吃,并且能让贝类长得快?为什么爱吃这类海藻?经过多年的研究,这些问题严小军已经弄得清清楚楚。通过这些基础研究,十多年来,无数次奔波在实验室和养殖场之间,严小军带着他的团队终于建立了一整套饵料营养分析方法,并摘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一被严小军称为思想试验的科技成果,也给该产业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技术成果在宁波、温州沿海的上百家苗场得到了应用,经济效益达到了几亿元。

  但是,严小军对基础研究还是情有独钟:“基础研究能为我带来很大的思想乐趣。”近几年,通过贝类爱吃的藻类的营养物质分析研究,他们推翻了原有国际上的一些观点,又筛选出三种全新的更优质的藻类,对我国沿海地区的贝类育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带来了一场饵料生物的产业革命。

  “以前的饵料微藻都是从国外带进来的品种比较多,现在我们是从东海的海水中分离出来的新纯种,成为了新的饵料微藻的当家品种。”严小军介绍说,这三株藻类是个非常大的突破,并已应用于福建、浙江几乎所有贝类育苗企业,成为“当家”藻种。现在育苗场育苗时间也从原来的100天延长到近300天,育苗的效率也提高了20%~30%。

  除此之外,严小军和他的团队在紫菜资源种质创新、在褐藻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创新上,也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并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一位校长的新担当

  2017年的11月,也就是一年前,严小军的身份又有了新的变化,从宁波大学副校长调任浙江海洋大学出任校长。已经研究海洋近三十年的严小军自有自己的思考和担当。

  严小军告诉我们,今年是浙江海洋大学建校60周年,也是浙江省提出海洋强省战略15周年。在我们去浙江海洋大学的时候,学校里满溢着即将60周年校庆的喜悦。担任浙江海洋大学校长之后,他已经做了多次的调研,作为省里唯一的海洋大学,要建成什么样的大学?要做什么?怎么做?对于这些问题,严小军已经有了答案。 

  在严小军看来,浙江海洋大学首先是舟山的海洋大学,学校应为舟山的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其次,学校也是浙江的海洋大学。2003年,浙江省提出海洋强省战略,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浙江省唯一的海洋大学应在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的大文章里有所作为,通过产学教融合的模式为浙江的海洋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浙江海洋大学也是国家的海洋大学。目前,浙江海洋大学有几个国家级的科研平台,也有一批省级平台,聚集了全省海洋专业领域优秀的科研人员,海洋科学学科在全国排第五位,水产学科在全国排第八位。因此,学校应该肩负一定的国家战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接下来,学校还将申请博士点,为引进更好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

  除了学校的发展,严小军告诉记者,最近他又有一个新的设想,被其称之为舟山野生大黄鱼重回万吨计划。“舟山现在是国家绿色渔业的示范基地,应该是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野生的大黄鱼已经吃不到了。”严小军设想着,能不能通过管理海上牧场建设,将一些学科资源重新组合起来,通过五年左右的实践,能使野生大黄鱼重新回到舟山沿海的海洋里,从而成为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绿色创新发展的一个案例和典型。“而这一过程,也能为学校提炼出更深刻的文化和创新精神。”严小军说。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严小军的又一次思想实验变成现实。本报记者 姚俊英


科技金融时报 浙江省科协成立60周年 00005 严小军 一场饵料生物的产业革命 2018-11-30 2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