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 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
——访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阳作军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发展步伐快、质量高、特色明显的良好态势。2017 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1605.54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50%,国家重点扶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44家。
2018年5月,《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公布,进一步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已提上日程。未来杭州将通过3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对整个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同时鼓励更多企业积极探索平台化、生态化发展模式,改造传统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示范带动作用,高质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未来3 年,杭州将如何在城市竞争中争当排头兵?本报记者特邀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阳作军,对话当下如火如荼开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
记者:出台《行动计划》的背景、目标是什么?
阳作军:2018 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将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提出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颠覆式创新与融合式发展,当前发展数字经济的重点已经转变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支撑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围绕“数字经济”开展自主创新,以高新技术新突破带动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新发展,对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
为全面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杭州创新活力之城建设,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行动计划》明确,到 2020 年杭州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要实现“数量倍增、结构优化、能力提升”三大目标。
“国高企”数量要在2017 年基础上实现翻倍,到2020年达到5688家,力争达到6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 2017年的50.1%增加到60%以上;每年新增200家以上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三年总数达2000家以上;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000件以上。
记者:要实现《行动计划》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结构优化、能力提升的目标,杭州市科委将采取哪些措施?
阳作军:为确保实现三大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全面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政策落实等五大重点任务20条工作举措,由市科委、财政局等单位分别牵头实施。市科委将以《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工作部署,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双创生态的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在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方面,围绕信息经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通过“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组织实施新一轮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领军型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建设各级研发机构,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前沿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科技型创新产业集群,作为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库和预备队。截至 2017 年年底,杭州共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238家,科技型初创企业2929家,市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63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 264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 835家。
在双创生态优化方面,将以“专业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产业创新综合体等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环境,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对杭州市重点产业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集聚。
在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方面,以杭州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资助和奖励政策,修订《杭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
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一是《行动计划》出台后马上召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会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暨高企认定管理工作培训会议,对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进行工作部署。二是市科委领导分组分批赴区、县(市)、开发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督查,听取各地政府和认定办工作汇报并走访企业实地指导。区、县(市)纷纷跟进出台了对应政策,上下联动,营造高企培育的浓厚氛围。三是《行动计划》出台后,建立月报制,及时向市领导和区、县(市)通报各地高企申报工作进展。通过开展各类培训、重点企业专人负责专家辅导等方式,把高企认定关口前移、提供精准服务,努力提高认定的成功率,全力以赴做好2018年的高企认定工作。据统计,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训 50 多场,辅导企业 6000 余家。四是按照认定条件要求,遴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纳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立数据库,作为今后高企培育的重点对象。
为了更好地实施三年倍增行动,我们加大了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的财政支持力度,给予通过省级评审(不含重新认定)的企业20万元申报经费补助,对获得科技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不含重新认定)的企业再给予40万元奖励。
记者:杭州积极培育的高新技术领域产业有哪些?目前杭州市的重大产业和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情况如何?
阳作军:杭州市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领域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产业,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增材制造、商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
目前,杭州市聚焦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项目攻关整体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并在部分细分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
以集成电路产业来说,我们要大力推动光刻机、化学机械平坦化(CMP)设备、CPU、FPGA、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实现突破。市重大创新专项也聚焦集成电路核心技术研发,重点布局集成关键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记者: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产业创新综合体等创新载体建设,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有哪些支撑作用?
阳作军:近年来,我们已制定出台了一批政策,包括《关于加强众创空间建设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修订了众创空间认定和管理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
一是推进孵化器创新发展。强调服务理念的有机更新,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核心增值服务体系。通过投融资奖励和增加投融资考核内容等方式,打造投融资服务体系;通过鼓励民营资本等参与孵化器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市场敏锐性和前瞻性的新型孵化器等,逐步完善孵化器“造血”能力,提升孵化器孵化能力。
二是推动各类资源向众创空间聚集,突出“创业投资”和“增值服务”的核心建设理念。推进阿里、华为系员工组织与众创空间对接,挖掘好项目;加快众创空间专业化和国际化建设,建立行业细分领域垂直化创业生态链,提升众创空间对接国际资源能力,进一步提升众创空间运营能力。
三是打造创新创业品牌活动,通过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提升全市创新创业的氛围。2018 年以来,受理了103家众创空间申报市级各类众创空间和 23 家申报省级孵化器,征集“创新领航”等 41 个品牌活动,开展“红色追梦——双创新长征”系列活动等。
2018年2月,杭州硅谷孵化器被浙江省科技厅等六部门评为浙江省海外创新孵化器首批创建单位,硅谷杭州协同创新中心在美国亮相。
记者:杭州在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阳作军:杭州主要通过做好三方面的工作来招引各方人才。
一是优化政策吸引人才。杭州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7条”“人才若干意见22条”和《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人才政策,搭建人才平台,提升人才服务,优化人才生态,国际化人才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
二是搭建平台招引人才。依托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杭商大会、云栖大会、2050大会等活动平台的聚才效应,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来杭州创新创业。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到国外创新集聚区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携带高新技术项目来杭州落地创办科技型企业。
三是依托企业引进人才。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并购海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吸纳国外高层次人才。发挥浙商的巨大能量和人脉优势,支持浙商利用并引进海外优质科技资源和人才,来杭州创办科技型企业。
记者:杭州各区、县(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础不一样,如高新区科技企业数量很多,淳安县数量较少,杭州市科委将采取哪些针对性的措施呢?
阳作军:在工作推进中,各区、县(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情况差异较大。
杭州高新区(滨江)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量储备充足。这些区县要充分发挥基础优势,勇于担当,主动挑担,进一步引导规范企业发展,做好申报服务,推动更多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淳安等区县由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因素,目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面对困难和问题不能气馁。这些区县要因地制宜,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载体,加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做好梯队企业培育工作,从整体上扩大申报企业基数,自我加压,完成目标,实现突破。
我们看到,各区、县(市)科技部门对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的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全员出动,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开局,我相信高企三年倍增计划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更好的成效,成为未来三年我市科技工作的亮点之一。
通讯员 严晨安 本报记者 金乐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