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村牡蛎壳化身净水神器
“真没想到啊,这些又占地方又难闻的牡蛎壳竟然还能卖钞票!”近日,三门县沙栁街道大周村牡蛎养殖户周少农一边望着日渐减少的牡蛎壳,一边数着揣进兜里的钞票,脸上笑开了花。
大周村是三门县牡蛎养殖大村,全村年产牡蛎近10吨。牡蛎的大量生产给养殖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年产超过90吨的牡蛎壳却令村里挠头。
“大周村养殖牡蛎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过去,养殖户对牡蛎壳的处理方式除了用于铺路外,就是将牡蛎壳倒入海里,甚至将牡蛎壳堆积在村子的各个角落里,夏天一到,整个村子都是苍蝇、蚊虫和刺鼻的味道。”大周村村党支部书记周德溪回想起以前的场景还是忍不住摇头。这些牡蛎壳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和滩涂资源,也会因其腐烂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牡蛎养殖业的发展。
如今,这些废弃的牡蛎壳有了新去处,它们化身一条条“生物滤坝”,为大周村的养殖塘以及河港净化着水质。
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人员介绍,牡蛎壳中间的棱柱层含有大量的微孔,众多微孔互相连通,形成多种不同功能的孔穴结构。这些孔穴结构具有很强的吸附、交换能力,能够很好地吸附水中颗粒,去除水中的磷、氮等有机元素,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目前,国外已经有了牡蛎壳在集成型人工湿地系统运用成功的案例,案例中系统运行240天后,对氮、磷、总固体悬浮物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去除率达80%以上。去年,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拟定了《三门县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整改方案》,决定用当地的牡蛎壳来净化养殖尾水。
“三门是浙江海水养殖第一大县,养殖面积达9.5万多亩。过去,我们对养殖尾水的处置重视不够,很多时候都是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港。不仅会导致海水污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蟹、虾、鱼的发病率,影响经济效益。”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叶春宇介绍,“生物滤坝”一方面能够净化养殖污水,提高养殖效益,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废物利用,减轻牡蛎壳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可以与“海上大花园”建设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游客体验、观景的一个平台,一举三得。今后,三门县将继续在横渡、蛇蟠等养殖大乡镇大范围推广。
朱曙光 姚苗苗 朱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