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引领浙江勇立潮头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本报记者 阴文亮 付曦地
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正由科技创新高速驱动,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同频共振,形成合力。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嘉兴、新昌等地,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样本”不断涌现,创新大平台作用日益显现,顶尖人才团队纷至沓来,一批企业实现了从技术创新的“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记者近日在“2018创新驱动看浙江”采访活动中,所到之处,科技创新蔚然成风。
目前,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五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第六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三位,知识产权和专利综合实力均居第四位,被列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工程建设试点省、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省。
从科技小省到创新强省,浙江是如何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打开了怎样的创新格局推动浙江的发展?
以改革为牵引 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
一个从三个乡镇建制发展起来的新区,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创造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滨江速度”。“小块头”的杭州滨江藏着创新驱动的“大智慧”。
走进新华三集团的展厅,一堵巨型“专利墙”上面挂满了专利证书,一旁的电子计数器上标识的“9123”数字格外引人注目,这其实就是截至今年8月底的新华三专利累计申请总量,其中90%是发明专利,平均每个工作日产生4件专利。
数年前,为了给新华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滨江区政府为其量身定制服务发展方案,开展个性化服务。针对高功耗设备的用电需求、大型硬件设备的承重等新华三大楼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区政府专门为其开辟了“绿色通道”,重重困难迎刃而解。当然,这只是滨江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三到”服务理念的一个小小缩影。
“滨江区政府真正贯彻了服务型政府的先进理念,为新华三等高新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说:“新华三的成长,离不开滨江区政府的支持。”
跨境电商的收款问题,是中小跨境电商的一个痛点。2015年,陈宇创立了专门为中国跨境电商卖家提供全球收款的品牌PingPong。三年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杭州设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陈宇第一时间飞到杭州寻找PingPong的落脚点。复旦毕业、留学美国、多年海外工作经历、项目价值……多方面综合考虑后,滨江区向陈宇递出了橄榄枝——以“5050计划”引进人才及其创业项目,这就意味着,PingPong可以享受最高500万元的扶持资金等创新创业“福利”。
滨江和谐积极的创新创业环境,让PingPong创始人之一、CMO卢帅深受感触。现在,PingPong在全球有300余位员工,在杭州、纽约、旧金山、卢森堡、东京等国内外设有7个办公室,外籍员工占25%。“外籍员工进入公司后,我们都会让他们在滨江待上一段时间,既是让他们熟悉总部的业务,同时也让他们感受一下这里的创新氛围。不少在滨江待过的外籍员工都表示很喜欢这里的工作、生活环境。”卢帅说。
浙江的创新发展,不光体现在杭州、宁波、嘉兴等大的城市,一些过去的落后县如今也变成了创新县。在地处浙江东部的新昌县,当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趟出了一条小县城大科技的发展之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6年,新昌被列入浙江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产学研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深化“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促进企业需求与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有机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一批企业由小变强,科技创新能力越级擢升,成为业内“最亮的星”——
1990年,当时还在山沟沟里的校办工厂——新昌合成化工厂成功研发了乙氧甲叉,凭借过硬的质量和相对低的价格,打破了德国赫斯特公司垄断的局面,迅速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2011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黄宁杰博士被 “微通道技术”项目吸引加入三花公司。黄宁杰及其团队开创性地将微通道技术应用到空调和家电热管理领域,短短几年,三花的空调微通道换热器就实现了从零到1000万元,再到超过10亿元的年销售额,占据了全球空调微通道换热器领域50%的市场份额。
今年9月25日,万丰奥特制造的飞机在新昌万丰航空小镇正式下线,万丰“ALTO100”和“钻石DA20”两架飞机冲上云霄,再度拉近了普通人的私人飞机梦……
砥砺创新、势能聚集,新昌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县域之一。
聚力平台建设 创造科技创新源头新供给
从杭州市区沿文一路往西进发,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条科技廊道,杭师大、浙大紫金港校区、阿里巴巴、未来科技城、之江实验室、青山湖科技城、浙江农林大学……这条杭州城西的科创大走廊,成为了杭州的创新创业高地、高端人才集聚地。
自2016年年底,浙江省政府作出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决定伊始,这条长约33公里,平均宽约6.8公里,规划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的创新生态廊道,就被人寄予了“中国硅谷”的厚望。
今年上半年,大走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93.1亿元,同比增长41.0%,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1.0%,企业税收212.4亿元,增长37.4%,各项指标继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去年9月6日之江实验室的正式揭牌,无疑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点睛之笔”。 一年后,这个当时被称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实验室已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取得了诸多进展与成效。
“实验室成立之初只有三五个人。到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三百多人的团队。” 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介绍,一年来,之江实验室引进了十几位以图灵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领衔的首席科学家和方向带头人。
之江实验室的首届学术咨询委员会阵容更是堪称“重量级”:由中科院原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担任主任,引进了包括国内院士18位,以及来自加拿大、英国皇家工程院、德国汉堡科学院等国际院士专家12位,就连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Raj Reddy也位列其中。正是这些“最强大脑”,共同组成了之江实验室的智囊团。
在这批豪华的科学家阵容牵头下,一年来之江实验室在科研攻关项目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9月5日,由之江实验室、阿里云和浙江中控三方合力共同打造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supET,在“2018(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嘉兴峰会”上首度亮相。
朱世强表示,目前之江实验室正在积极谋划自主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和计划,拟建重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高能级研究试验测试平台。截至今年8月,之江实验室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另有4项国家/省/市级项目正在评审中。
在杭州梦想小镇的东北角,有家名叫“良仓”的创业孵化器。仅去年一年,“良仓”就孵化出上百个创业团队,在孵团队60多个。至今,“良仓”的创业团队融资率高达40%。“个别所谓的众创空间,只是换了个名称的‘二房东’。”孵化器创始合伙人郑迅达说,“良仓”坚持不做“二房东”,把对创业者的服务放在第一位,帮助创业者提升能力、打磨产品、完善商业模式,源源不断地吸引优秀创业者入驻。
在未来科技城(海创园),奇点云是依托其核心技术脱颖而出的众多互联网创业公司代表之一。成立于2016年的奇点云,尽管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在技术团队阵容上却不容小觑,有80%的技术人员曾有过阿里的工作经验。今年4月4日,在国际权威海量人脸识别数据库MegaFace中,奇点云以93.82%的最新成绩在100万级别人脸识别测试中位居全球第五,实现200毫秒内快速完成人脸比对。在人脸识别领域,企业研究已位于世界前列。
“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大指标连破千亿大关,实现了大走廊建设跨越式发展,成为了全省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排头兵。”相关负责人十分自豪地表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连续两年在全省集聚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
面向未来,高端人才与优质项目兼具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必将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
今年初,全省首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出炉,距离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170公里的宁波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创建新材料领域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城市。由此,新材料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在这里培育,万亿级新材料产业动能被激活,新材料产业生态发展的新模式随之展开。
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集聚了新材料产业发展各类创新要素,凭借多元化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全链条的服务。“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服务水平强、产业培育能力强的全链条新材料服务创新综合体。未来将带动形成万亿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幅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科技城集聚了宁波市1/3的重点科研机构,集聚各类人才超7万名,其中,国家、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123人,具备打造高水平综合体的创新实力、活力和潜力。
新材料从开发、产业化到应用,需要上下游联合攻关、不断迭代,企业应用新材料并不断反馈问题,生产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工艺,最终实现协同发展。目前,宁波高新区已建成了首个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以及激智新材料研究院、美诺华医药新材料研究院等重点企业研发中心,形成了从创意、孵化、研发、转化、加速、产业化到市场化的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
“看新材料来宁波,这是宁波高新区的口号和目标。”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在促进宁波新材料产业集聚,加深各区域在新材料产业链上的合作,辐射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动校企合作 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
浙江省重视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引进了一批知名高校院所落户浙江。如清华大学、中科院与浙江共建创新载体,一大批科研成果通过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在浙江开花结果。
十一届浙江省委提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思路,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自谋划、直接推动并大力支持下,浙江省与清华大学开展省校合作,浙江引入的第一所大院名校——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地嘉兴,在推进高水平人才建设上迈出了先行先试的步伐。
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所在的创新大厦,一张独特的“北斗七星图”分外引人注目。这张图上的七颗星代表着研究院提出的“政、产、学、研、金、介、用”的“七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从那时起,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根基,促成高层次人才落户浙江创新创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近50亿元,在整合优化全球智力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浙江落地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交出了一组令人振奋的答卷。
2007年11月30日,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顺利通过中科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组织的验收。近5年来,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共达成529项合作。其中,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77个,合作开发类项目达275项,助力企业申报项目43项。人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该所为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才980名,向社会、企业提供1500人次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与咨询,有效推动了宁波当地企业的转型与产业升级。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技术转移部主任谢开锋说,作为中科院战略布局调整中与宁波市共建的新型研究机构,宁波材料所着力于聚焦解决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探索建立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建立探索。近年来,宁波材料所始终坚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战略定位,坚守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的责任担当孕育新动能,大力推进所地合作工作,继续加强与各地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助力大型龙头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在持续服务宁波当地及浙江企业的同时,扩大区域合作范围。
在“2018创新驱动看浙江”调研采访中,记者发现这四个地区的创新实践只是浙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缩影,其实这样的科技创新热点遍布全省,像无数并行运算的CPU,将“创新强省建设”连为一个整体。活力如同钱塘江的潮水,浇灌至整个浙江大地,并浸润到每一个创新体细微的角落和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