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农业】

行尽深山尽是山,“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天台,摸索“走出大山天地宽”的扶贫思路,且看——

下山移民拔“穷根”奔小康

  红灯笼、红对联、欢快的歌舞……这些天,天台县第一个高山移民集中安置区——幸福花苑,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氛围。在这个位于城南的优美小区里,现已建成81幢商住楼,入住了7000多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

  人们不会忘记,就在15年前的9月23日,安置区第一期工程500多套商住房即将交付移民户使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了这里视察。对于这一当时全省首个以公寓式标准建设的高山移民安置区,他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

  天台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将下山移民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以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殷切期望。15年来,全县累计下山移民4.5万人,人均收入由4134元增加到3万元左右,提高了好几倍。

  今年,天台再次提出并实施“万户百村”下山移民行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共同富裕,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该县计划3年移民1万户,今年计划移民3000户、复垦土地900亩。

  在天台乡村振兴暨和合村居创建工作推进会上,天台县委书记管文新态度明确,“要加快下山移民,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高质量建设美丽天台,努力打造浙江全域大花园建设的标杆县、样板区和引领区。”

  农民有意愿,政府创条件

  周五下午4时左右,王式洪在小区门口转悠着,这个点正是儿子放学的时间。王式洪的老家在天台县东部偏远的紫云山上,15年前,30出头的他抱着对山外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幸福花苑的第一批居民。

  进城后,王式洪打过工,娶妻生子,现在自己开店当起了小老板,他成了时代变迁的受益者。他回忆道:“当时我这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每平方米只需895.8元,只有市场价的一半,按眼下的市场价能卖100多万元。”

  王式洪是当年较早离开紫云山的村民,经历了由山民到市民、转产到转业的转变,他的生活与这个城市完全融为一体。王式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他的身上,折射着天台县精准扶贫的智慧。

  在天台山区分布着1000多个自然村,户籍近10万户,但常住的不足1/4,许多村庄已面临自然消亡状态。面对缺乏基础生存条件的山村,面对 “靠山难以吃山”的窘况,借助城市化的强势推动,将高山移民工程与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块状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成了天台县委、县政府在发展战略上的破题思路。

  “农民有意愿,政府创条件。”天台县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生态修复、脱贫消薄”的思路,以城建区、以镇设点、分批次转移的原则,采取县城安置、中心镇安置等多种形式,推进高山移民工作。财政、住建、国土、电力等有关部门,对能免的规费一律全免,金融部门则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移民

  电视里播放着超强台风“山竹”的新闻,白鹤镇苍蒲坑村村民王国根却神情淡定。作为一名老地质灾害巡查员,他是年年神经紧绷,闻风(雨)而动。但从今往后,他不必再为大风大雨担惊受怕。

  原来,61岁的王国根和1000多名村民一起,于去年整村搬离“险窝”,住进了10公里开外的移民安置区。“苍蒲坑”村名三字没变,但人已在安居工程中。

  原苍蒲坑村后有一处体量高达16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像“定时炸弹”一样悬在村民的头顶。该县采取了许多预警、防范措施,但都无法治本。2016年年底,县里下达死命令,在苍蒲坑村倒计时实施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村异地搬迁项目。

  该县先是建起了138套新房,紧接着又建起了5幢安置楼,三期项目也已在启动。考虑到村里有近百名70岁以上的老人,县里专门安排了居家养老式的村级敬老院项目;对于需要维持运转的集体经济收入,在建设安置房时,专门为村集体划出了一批商铺。至于复垦后的土地,则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后由村集体统一进行开发。

  不仅如此,为了让下山农民安居乐业,天台县力求“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移民”。该县对移民村的土地、山林等进行清理核算,明确统一流转、股权占有、股份继承等规范流程,实行公司化经营,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推动社会、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焦,发展高效农业,打响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让土地长出“金元宝”、生态变成“摇钱树”,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离新苍蒲坑村不远的鹤栖新村,也是一个高山移民安置村,村民来自各个山村。村干部楼建华就是第一批入住的移民。新村建成后,县、镇依托袜业产业,建起了就业服务指导中心、青年创业基地和电子商务技术培训中心,加强对村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现已形成一个集加工、批发零售、网络营销于一体的袜业专业村,年加工销售额达2.5亿元,于2016年被评为“中国淘宝村”。

  万户百村下山移民行动

  “金顺村虽交通方便,但因离县城较远,生活很不方便。小孩上学要走二十多里山路,老人买药、打瓶酱油也要走十几里山路……”这份由石梁镇金顺村全体村民代表签名的整村搬迁报告写于2015年,纸上的手印依然鲜红。

  经过两年多焦急的等待,下山移民的春风终于吹进了偏僻的金顺村。这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庄曾经是金顺乡政府所在地,由5个自然村组成,有317户1055个村民。由于地处黄龙水库水源保护区,养殖业被严格控制,加之山上野猪成群,农作物难有好的收成。

  经估算,全县像金顺这样人居条件落后的山村,共有建设用地面积约3.1万亩。而今后3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将超过1万亩,年均缺口1500多亩。

  在用地指标、山民致富问题上如何平衡?天台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中寻找答案。

  天台县委书记管文新表示,要提前谋划安排搬迁后续服务保障发展工作,让山上的群众下得来、稳得住、富得快。

  下山移民蓝图,是一条发展的必由之径,金顺村从中看到了美好的明天。得知县里“万户百村”下山移民行动启动后,全体村民在下山移民申请书上按下了指印,一致要求列为下山移民点。

  “前些年,建造黄龙水库时,我们村一个生产队的部分土地被征用,但村民领了补偿款,没有选择移民。现在肠子都悔青了。”提起这件事,村干部范从讲替村民们惋惜。黄龙水库移民户进城,一个个住进了新房子,山上的村民触动特别大。“下山移民后,小孩读书方便,老人看病方便,年轻人找对象也方便。”范从讲的话虽直白,但很中听。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天台县实施的下山移民,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整村搬迁,拆除房屋,连片复垦,集中流转,规模经营。县国土局局长叶海明说,这主要是考虑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移民后便于全面复垦,真正做到“农居集聚、农田连片、农民受益”。具有历史文化或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民居,统一流转,发展旅游和民宿。

  叶海明告诉笔者,该县针对山区房屋价值有限这一实际情况,以村规民约方式制定了《房屋拆除土地收回村集体管理规定》,做到“复杂事情简单化”,老百姓掐着手指也能算出自家的补助款。

  在移民工作中,该县将心比心,真情倍至。叶海明介绍道,下山移民统一采取公寓式安置,分大、中、小三种户型,且考虑到移民户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居住需求,又将大套分为子母套;对于特殊困难家庭,采取共有产权房进行安置,按份享有部分产权;对于孤寡老人,可由后辈亲属出钱为老人购买安置房,待老人百年后继承该房产。

  杨国球 许诺 徐平


科技金融时报 【农业】 00006 下山移民拔“穷根”奔小康 2018-10-09 2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