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吆喝农产品妙招频出
农产品喜获丰收,如何让农民卖得容易、过得舒心一点呢?今年,浦江县各乡镇(街道)实招妙招频出,拓宽销售渠道,不仅村集体从中获益,农民更是实现了增产增收。
开设农产品直销店
在浦江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逐年增长的客流让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也让老百姓的农副产品搭上了“顺风车”。但是“家门口”生意缺少规范管理、缺乏品牌效益,老百姓收益有限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推动农副产品的经营品牌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不断增加老百姓收入,全县15个乡镇(街道)相继打造销售平台:虞宅乡在新光村建设农副产品展销中心,销售茜溪沿线村庄的农副产品,打造“茜溪”品牌;大畈乡在上河村旅游集散中心开设“土特产销售中心”;中余乡在城区人流密集地段开设“中余黄桃直销店”;前吴乡开设“通济乡愁”农产品直销店等等。
农产品直销店基本采用“公司+村庄+党员+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由专长农户包干种植加工土特产,推出富有特色的主打农副产品进行产销管理,各村产品统一使用标准化、品牌化包装,由党支部与农户签订产销协议,按照协议价格实行统购统销、集中销售,消除农户盈亏焦虑,让农户专心致志搞生产;由乡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进行抽查检测,筛除不合格产品,并在包装上张贴“产品产销”二维码,确保所有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追。与此同时,在展销中心,每天安排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或预备党员值班,为农副产品“吆喝”“推销”,助力全乡农副产品打响品牌、提升销量。
村干部代言
浦江各地葡萄陆续上市热卖,其中当数黄宅镇蒋才文村“品控基地葡萄”热度最高,串形均匀、色泽漂亮、甜度高、口感好,受到各地“吃货”青睐。蒋才文村“品控基地葡萄”有着区别于普通葡萄的粉色包装,细心的“吃货们”还发现,包装箱上加盖了“蒋才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公章。
原来,为进一步提升葡萄品质,打造品牌效应,蒋才文村在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县先行试点65.4亩“葡萄品控基地”,通过政府指导、签订控产提质承诺书、农户交叉控产、改造连栋大棚、规范科学种植等方式提升葡萄品质。同时,由村里三位有着30多年种植经验的老葡农进行义务质量监督,符合品质的葡萄,统一使用加盖了“蒋才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章的粉色包装箱,并统一销售。现在平均每公斤葡萄销售价格比控产前提升了6~10元,村集体对葡萄收取部分费用用于品牌维护和后续管理。通过“合作社+农户”的葡萄产业发展模式,在保证葡萄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葡农和村集体的收入。
仙华街道后郎村有400多亩桃形李,每棵桃形李树可年产桃形李100~200公斤,平均每亩产量已达5000公斤。果园里每天都有四五十人前来采摘,甚至有上海、杭州、义乌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销售价格根据品种不同而不同,大个的每公斤10~16元,小个的每公斤4~6元不等。村主任张必成为桃形李代言人,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在虞宅乡新光村村口,一座凉亭改建的农副产品销售店里,出售的农副产品包装上都有一张特殊的贴纸,贴纸上印有村支书的手机号码,并声明本产品由某某村党支部推荐,有质量问题可以找村支书。这特殊的“标签”,让外来游客拿起包装左看右看,觉得既新奇又贴心,有的还真照着号码拨过去。“梅干菜给我两包”“索粉面给我三包”……此起彼伏的要货声在小店里不断回响。
微店网上直销
今年,作为农业大镇,杭坪镇率先为自己的高山蔬菜搭建好平台,微店开张首日销售额便突破5000元。随着“消薄番茄”“消薄西瓜”“消薄桃”等逐步上线,农产品销售量保持稳定增长。
今年,浦江县葡萄、中余黄桃、仙华桃形李等都带二维码宣传,宣传信息随着转发逐日扩散,消费者基于朋友圈的信任动动指尖就能购买。微店平台帮农民解决了多年来销售难、价格低和增收难等难题。农产品“触网”不仅是农产品在线上或线下的销售问题,更是帮助全县几十万农民脱离贫困,实现精准扶贫的一个大战略。
结对帮扶定向消化
一方面,浦江通过结对打开配送渠道。例如,该县郑家坞镇吴二村大棚蔬菜主要供应结对部门配送链;大畈乡、花桥乡等山村农产品通过结对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销售。
同时,通过开展工会活动消化农产品。由杭坪镇31个行政村参股成立的杭坪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雪坞村截拓岭石门顶处种植的十余亩西瓜已成熟。为了助力“消薄”,杭坪镇机关工会联合县政法委工会举办了西瓜采摘体验活动。选瓜、吃瓜、运瓜……别样的工会活动加上好吃的水果,既能助力“消薄”,又能帮助村民消化农产品。
顾循良 金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