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品牌】

关于浙江生物医药相关单位的走访与思考

  围绕浙江大学“家国情怀·世界担当”的实践主旨,立足生物医药专业所学,走访调研生物医药一线的企业、前沿的研发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了解在当前中美贸易战、国际技术交流受限等时代背景下,生物医药这一尖端科技领域,在中国的萌芽、发展,并且审视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指出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通过实践,走出课堂、跳出教材,深入观察、思考本专业为社会有所用、有所不用的真情实态,有助于现实之进步、未来之规划。

  生物医药涉及面广,最基本的组成就是产业集群,公司,政府机关,研发机构等。先期,经咨询,浙大爱丁堡联合学院院长欧阳宏伟教授就如何构建逻辑关系提出了科研、行政及市场的“三驾马车”观点,强调行政影响作用。调研过程中,本人分类走访了生物医药企业(迪安诊断与协合医疗),产业集群(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基因小镇、萧山智慧健康谷),政府机关(浙江省发改委、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科研单位以及医院(浙大实验室)等。

  生物医药企业方面,企业大多既有工厂又有研发部门,囊括市场、科技,并非以营利为唯一目的。以迪安诊断公司为例,由于有着巨大的样本量,拥有着更高的工作效率。每日的样本检测量达到了十万以上,不仅满足医院基本诊断的需求,也进行着医院做不了的高端诊断。协合医疗公司的产品研发主要流程,尤其是医疗器械产品从产生到成型再到最终的大批量生产的过程较为先进,值得研究学习。由此可知,产品源于设计,设计源于客户需求,安全水准在医疗器械的生产中至关重要。

  产业集群方面,小镇和产业园不完全相同,是一种将产、城、人、文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一个小镇就是一个不低于3A级的景区。基因小镇顺应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时代机遇和国家精准医疗的战略布局,着力打造以基因检测健康管理为中心,融诊断服务、咨询培训、医药生产、研究孵化、产业转化、健康教育、生物数据资源于一体的基因检测产业链闭环生态圈。作为一个创新载体,集国内外健康领域顶级科研机构、高校、专家学者一体,在基因测试,精准医疗,健康管理,试剂研发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全方位服务的生物医药众创空间,如迪安公司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此外,它还是市民科普教育场所,通过与冷泉港亚洲学习中心合作,让中小学生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弥补课堂教育的短板。

  政府机关方面,本人通过走访浙江省发改委高新技术处,了解到从浙江省办公厅出台政策到印发文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概需要半年的时间。而政策的变化,对生物医药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过去,浙江在生物医药领域实力位居全国第二,但随着浙江将发展重点放于信息经济,浙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排名实际上在下滑,当前已经位于第六名。在萧山智慧健康谷调研中,我们也走访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该院通过自身拥有的政府资源、政策资源辅以一定的金融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成长,生物医药占了其投资40%的比重。

  当前,中美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存在科技研发力量不足、市场有效需求开发不足、行政推进力度不足等差距。

  科技研发力量不足。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及某些考核机制,使得不少研究学者难以专注学问本身。国内大学教师往往教学与研究一肩挑,难以兼顾。因此,寻找好制度、好评价体系非常关键。浙大就曾尝试推行教师分类制,将教师分为教研并重岗、教学岗和科研岗。医院方面,有些临床技术高超的医生可能因为论文不够多而发展受限,同时一些研究型医生也会被临床方面的事务所拖累。而另一股科研力量——公司企业,虽不受评价体系的掣肘,但成本和利润的限制因素较多。以制药公司为例,新药的研发需要大量成本投入,而国内公司很少有能力或信心去研发新药。目前大多数的医药公司还是依赖国外公开技术的专利开发基础仿制药、改良药来营利。中国目前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市场有效需求开发不足。中国的市场其实并不比美国小,我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层次很丰富。但因为国内尖端产品领域尚不成熟,国人往往倾向于发达国家的产品,即便有时候价格更加昂贵。发达国家有很多教授在实验室研发新产品后转型开公司的成功案例,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了产品投入市场,而目前国内市场的许多高度需求不能被很好满足。

  行政推进力度不足。行政串联起科研与市场,但政策传导、落地缓慢。以良渚国际科技小镇为例,早在2012年就已筹划,然而目前还未动工建设。建设过程需要分为培育、创建、验收、命名四个过程,各种申请、编制都需耗费大量时间。对于临床试验,我国的试验需要通过四个阶段才算成功,任何一个阶段的失败就会推翻整个试验。而国外相对更侧重结果,如果医生能够给出一个成功结果,这种疗法被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同时,产业发展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非常大,因当前政策支持不足,浙江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状况呈现下滑趋势。

  对此,我们经调研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提升:

  科研方面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我国应该努力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弹性和空间,专心于学术,而不被外物所累。对于医生,应当根据不同人的特长细分职责,调整研究与临床工作的时间分配,减轻医生工作负担,最大化发挥特长。对于公司企业,倾斜资源支持创新公司发展,减轻研发新技术中各方面压力。  

  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目前许多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挂牌,如果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合作,共享双方的优势,将有助于加快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过程。

  营造宽松的行政机制。时间是科研中最重要的成本之一,如果那些用来审批文件、审核讨论的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能被省下来给科研人员,那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必然增长。我国在生物医药行政管理上较为谨慎,政策比较紧,如果适当放开一些限制,将会促进生药领域的研究进步。如中国的一大优势是潜在的试验对象很多,给许多临床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如果可以更为宽松,许多研究结果将能更快检验。此外,国家不应将不同产业的发展割裂开来,浙江就可以借助信息经济的成功吸引更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来浙江工作,不同产业之间可以协同发展,并非是有你无我的矛盾关系。

  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对于公司,在物美与价廉之间,应该首选物美,即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与公信力。如果在质量方面不能比肩外国产品,那么即便价廉,它们也不会是国人的第一选择。其次就是应当加强宣传,比如,中国消费者可能有基因检测的概念,但鲜有人尝试,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这属于昂贵又不必须的消费,实际上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如果消费者的市场建立起来,对于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自然会是一个好的信号。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生物医学专业 郑嘉宸


科技金融时报 【品牌】 00007 关于浙江生物医药相关单位的走访与思考 2018-08-31 2 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