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专家与领军企业在杭共话技术创新
智慧能源需加快产业化落地
本报讯 “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能源革命所指向的,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也是低碳、智能、共享的能源未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初步形成。”在8月29日举行的2018浙能·智慧能源产业创新论坛上,浙江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汪雷博士如是说。
本次论坛以“智慧产业与产业化”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智慧能源行业资深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综合能源装备领域专家等作专题交流,围绕智慧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等议题,就打造高端专业的智慧能源产业进行对话交流,以进一步促进能源行业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
汪雷说,目前电池储能在新能源发展中占据重要的角色,其中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成为关键。“锂电行业未来新建产能和新增需求将集中于动力锂电领域,提高锂电的能量密度是未来锂电发展的关键。”
“要使智慧能源服务于人类社会,需实现产业化并加快落地。”爱康科技黄信二博士认为,这要求更多创新技术和高端装备,为能源变革做支撑。以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为例,今年初,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补贴出现“退坡”,但组件、线缆等费用使其系统成本下降有限。 “开发新材料,才能降低成本,实现光伏平价上网。”
黄信二说,异质结电池具有结构简单,提效降本空间大等优势,成为推动光伏发展的技术之一。在海外,该技术以美国特斯拉与日本松下为首,已步入市场化。他对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宣布进入该技术量产布局。未来中国将迎来异质结电池爆发式发展。
2017年10月29日,以“智慧、绿色、高端”为特征的浙能智慧能源科技产业园在长兴开园,浙能集团以产业园为平台,汇聚代表新能源和装备制造领域的拔尖企业与技术。永能动力项目就是典型。该项目以电力系统为核心,服务于工业锅炉“煤改气”市场。项目负责人林峰表示,希望通过入驻产业园,全面拓展燃气轮机市场,实现燃气轮机国有化。
“通过精准定位、严格筛选和资金服务供应,我们希望为智慧能源技术和高端装备提供‘试验田’,为中国能源革命探路。”产业园总经理谢伟表示。
“智慧能源载体应该多元化。”专家们呼吁,智慧能源的载体是能源,无论是开发利用技术,还是生产消费制度,研究的对象和载体始终是能源。这就要求能源行业有更多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的技术、创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的装备来支撑。
本报记者 孙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