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智能制造五大行动计划
余姚市加快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近日,余姚市企业杰立化妆品包装用品有限公司、浙江佳贝思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宁波德昌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的3个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通过答辩,顺利入围了宁波市数字化车间重点示范项目。这是余姚市推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行动计划(2018-2020年)》建设中的五大工程之一。目前,余姚市已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车间)17个、建成成套装备改造试点项目3个,这些项目在提高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也在行业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余姚市全面推进制造强市战略,立足特色优势和现实基础,紧盯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余姚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示范县市建设,余姚市于今年7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培育骨干企业,实施重点项目,开展试点示范,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余姚工业智能化水平,加快促进工业经济动能转换、提质增效。力争到2020年,智能经济成为余姚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成为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平台、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的重要集聚地。
按照《行动计划》,未来三年,余姚市将启动智能技术和装备创新、智能制造模式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服务体系构建、智能制造基础建设等智能制造五大行动工程。其中,立足产业特色优势和现实基础,余姚市将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专用机床、文体创意装备、智能专用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现代医疗器械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产业,实施智能技术和装备的创新研发提升工程;通过智能制造模式培育工程,提升企业生产制造自动化,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分层次有序推进智能化改造应用,促进供应链相关企业基于互联网的管理系统协同、数据共享,协同制造,实现智能管理运作云端化;对重点领域智能制造实施试点示范工程,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针对不同行业特性,强化智能制造装备、系统和管理的集成应用,着力在有条件、有基础、有需求的企业建设一批“工厂物联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进智能制造集成应用,转变制造业企业生产制造模式。此外,将加快推进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中科院创新协同体、英国诺丁汉大学余姚研究院、健峰智能创新实践研究院等人才辅助机构建设,搭建电器检验检测技术平台、智能制造技术平台、塑料材料研发技术平台和高端创业孵化平台等高端科创平台,发展一批认证认可、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评估、教育培训、设备租赁、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机构。以产业链为依托,试点支持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成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创新中心。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批优秀的智能制造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培育智能制造载体、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程服务公司和系统集成商等,大力推进应用服务体系构建协同发展工程;积极引导企业和标准化组织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标准在实施智能制造中的支撑作用,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提升核心软件支撑能力。发展一批认证认可、信息咨询、技术转让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建设引领工程。
为进一步强化余姚市制造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该市将以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线,实施“千百十个”工程,“千”即组织1000余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覆盖、有需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全覆盖;“百”即开工建设300个以上智能化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十”即优选建成30家左右“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个”即推动1~2个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智能装备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领域培育形成2~3家年主营收入超百亿元的制造业企业集团,培育20家左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维修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样本企业,基本实现与制造强市建设进程相适应的制造服务化格局。本报记者 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