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水煮蛋一口塞入嘴中,随即投入下一例检查
——妇产科医生的一天
图为陈丹青抱着宝宝和产妇家属寒暄 |
编者按:今年8月19日,中国的医师们将开始拥有一个共同的生日——“中国医师节”。这是继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之后的第四个行业性节日。为真实反映医师的工作现状,本报记者将陆续走进杭城医院以及杭州市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杭州市疾控中心等,通过体验采访,直观反映各专科医生、基层医生及公卫医生的职业风采,并开辟“医生的一天”专栏,敬请垂注。
如果说医院何处的啼哭声会令人心生喜悦,那一定是产科。夏日清晨,阳光洒在每一个在院内缓慢散步的准妈妈身上,她们或微隆或圆滚的孕肚散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曙光。
“春燕!春燕!”
“来啦。”
对话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妇院”)3号楼2楼的产科专家门诊室。
浙大妇院产四科主任陈丹青主任医师说,如果产妇的姓名是三个字,她一般只叫后两个字,如此便显得更加亲切,拉近和产妇之间的距离。
浙大妇院产科门诊等候区域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的排号有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两类,陈丹青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已有32年,正是其中不折不扣的专家,由此慕名而来者不在少数,甚至有网友表示,能挂到她的号就是人品大爆发。
替孕妇量腹围、听胎心、摸胎位,这些检查的流程陈丹青早已手熟于心,因为最多的时候她一早上要接诊六七十个孕妇,这也意味着六七十次的轻推深按,肩膀处的职业病就是这么落下的。
“不敢多喝水,喝多了就会想上厕所。”陈丹青说,通常每次放出的门诊号只有十多个,其余的都是临时加号,接诊的人数越多,自己休息的时间也就越少。四个多小时,孕妇们进进出出,几乎是无缝切换,上厕所的时间对分秒必争的她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奢侈。
“现在每天走多少路?”
“四五千歩。”
“太少啦,你这样不行的!”
陈丹青一边问一边快笔记录,手下不停歇,嘴也一刻没闲着。吃的够不够?喝水够不够?血糖控制得怎么样?每一位进了诊室的孕妇,她都要耐心询问,不断叮嘱,并在她们的产科病历本上做好标记,以便复查的时候能快速识别,节省就诊时间。
利用叫号的间歇,陈丹青拿出了自备的“充饥法宝”:一杯用番茄、桃子、猕猴桃榨成的果汁和一个水煮蛋,以此来补充能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容不得细嚼慢咽,她将整个水煮蛋一口塞进了嘴里,随即转身投入对下一位孕妇的检查当中。
“每天手掌心这么大一块的肉有没有?”像问小朋友一样,陈丹青抬起手向年轻的准妈妈比划着,此刻墙上的时钟已经接近11时30分,却还有十几个孕妇守在门口期盼着听到那一声呼唤。
“将心比心,我到12时她也到12时,其他诊室可能已经结束了,她为什么还等我,肯定是想得到一个医生认真负责的对待。”陈丹青说。
与以往类似,陈丹青这天也碰到了各种不同状况的孕妇,有54岁怀了胎的高龄型,有孕期8周就来门诊的紧张型,有觉得胎儿是不是腿短或者头大的焦虑型,还有无剖宫产手术指征却强烈要求剖的棘手型……
“诊费不低,挂号时间长,排队这么久,医生可能只给两三分钟时间,我要让她们知道挂这个号是值得的。”面对不同问题的孕妇,陈丹青都会尽力做到让她们安心,面带笑容地走出自己的诊室。
哪怕这天的号都查完了,她也会把盒饭拿到门诊室吃,“因为早上一些去化验的孕妇可能还会陆续回来,我得看好化验单再让她们回去,否则去哪里都找不到,孕妇也是很不容易的,一来至少就要大半天。”
“下次还要生二孩啊,她可以的。” 这天下午,刚好没有手术,陈丹青得空去病房查房,看看产妇们的恢复情况,与家属们沟通交流。
无论是初为人母还是再得爱子,这些新妈妈们的喜悦之情都溢于言表,“你们老公很开心啊。”“是的,他高兴死了。”病房里,婴儿的啼哭声和大人们的欢笑声相映成趣。
“谢谢医生啊!”离开产房时,陪护老人们一声声真诚的道谢也正应了陈丹青那句话,“做医生尽管辛苦,但是她的成就感很强。”
方才查看的两位产妇的手术都是两天前由她主刀的,孩子出生时间分别是8:56和9:39,想来她必然是一场做完接一场,没有时间休息的。
“心挂在医院了,在家里闲不住的。”陈丹青说,自己很热爱这样的工作,所谓的辛苦和人的兴趣爱好连在一起,也就不觉得累了。
下班回家甚至晚上睡觉,陈丹青也从不敢关机,一看到医院的电话号码就会特别敏感,因为一旦有产后出血等危险情形,就要立马赶到手术室。“脸也不洗就是马上冲,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稍晚一点就会错过时机。”陈丹青感叹道。
本报记者 甘玲 通讯员 孙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