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工大创新农产品分析测试方法

从源头管控“农药残留”

  从地头到餐碗,如何让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在浙江工业大学有这么一支科研团队,专门从事从源头监测农产品安全,致力于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近日,记者走访了该校化学工程学院李祖光教授团队。该团队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以从源头把控农产品安全为目标,从事“基于微波超声协同萃取和分散液相萃取等绿色前处理平台分析复杂基质中三唑类农药及其非生物降解研究”工作,项目已于去年通过结题验收。

  食品从原材料到经过一系列加工为成品,源头的安全关系着最后产品的品质。伴随着商品迭代更新,样品基质也日益趋于复杂化,食品中的牛奶果汁、蔬菜瓜果,环境里的土壤,甚至于生物样品里的血样尿样,都是分析化学检测的研究对象。然而,面对复杂样品中目标待测物在测定时往往会被杂质干扰。同时,待测物的浓度越来越低,给分析检测带来了困难,因此,样品前处理是分析测试中至关重要的步骤。李祖光说:“外行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误区,认为仪器越来越发达,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用仪器检测一下就好。但其实大约60%的工作时间还是花在样品前处理上,最容易产生误差的环节也是在样品前处理步骤中。因此在分析化学上,样品前处理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记者了解到,该实验室针对复杂样品分析存在的样品前处理关键问题,开展了各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包括固相微萃取、分散液相微萃取、磁性固相萃取和微波超声协同萃取等)的研究,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用于复杂样品中目标分析物的分析测试。传统样品处理采取的是索氏萃取和液液萃取法,所用溶剂较多(毫升级),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李祖光团队所采取的是绿色化的微萃取技术,所用溶剂很少(微升级),对环境的影响显著下降。

  不仅如此,李祖光团队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在种植茭白和西兰花的过程中,尝试在不同时间段施加三唑类农药,并实时跟进检测其农药残留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施药一定期限后进行采样,样品中三唑类农药的浓度已经降至很低的浓度(远小于农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国家标准)。换句话说,严格按照规范的施药方法,在施药一定期限后进行采摘,实验的茭白和西兰花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李祖光说,团队接下来还会继续与浙江省农科院及相关部门合作,模拟更多的蔬菜瓜果种植过程,研究什么时候用药、该用多少药的难题,在原有的检测方法上建立更新更全的分析方法,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而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才是真正的治本,势必要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

  本报记者 章晓建 通讯员 周丽敏 林琼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从源头管控“农药残留” 2018-07-24 2 2018年07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