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治疗有了中医指南
近年来,恶性肿瘤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新发癌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为429.2万和281.4万,其中肺癌、乳腺癌和肝癌位居前三。
腹腔巨大的恶性肿瘤是临床的棘手问题,手术切除往往很困难,尤其是肿瘤巨大、侵犯脏器多的患者。现代医学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缺乏有效手段,然而中医药治疗可延长中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与放化疗联用具有协同、增效减毒作用,在治疗恶性肿瘤上具有明显优势。
对于恶性肿瘤的病理形成,中医有其独特的诠释。大量文献报道,气滞血瘀为肿瘤主要病因病机,气滞血瘀型肿瘤临床最为常见。近日,浙江中医药大学关于“中医肿瘤瘀毒互结致病理论研究和应用”的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负责人、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张光霁告诉记者,项目组从2004年开始,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项目资助下,开展了肿瘤瘀毒互结的理论、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全面揭示了肿瘤瘀毒同治的科学内涵,并进行了推广应用。
“项目组通过历代文献查阅,对历代医家肿瘤病机认识进行梳理,结合现代临床,创新性地提出中医肿瘤瘀毒互结的相关理论,认为因瘀致毒、因毒致变、瘀毒互结是中医肿瘤的关键病机之一。”张光霁介绍,获奖项目首次提出瘀毒互结是肿瘤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创立了“以毒攻毒、消滞化瘀,瘀毒同治”抗肿瘤理论;首次将瘀毒同治治法应用于临床,成效良好;首次采用砷注射液联用丹参酮胶囊抗肝癌方案进行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同时建立了丹参抗肿瘤新有效部位和新活性成分的高效制备和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了丹参新有效部位及新活性成分、砷活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代谢物联合隐丹参酮协同抗肿瘤的作用靶点和抗肿瘤机制。
记者了解到,项目组基于国家重大疾病谱来阐释发病机制,认为瘀毒互结是中医肿瘤的主要病机之一,提出瘀毒同治的治则,选用砷注射液联合丹参酮胶囊进行验证为中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张伯礼院士、李大鹏院士、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教授、国医大师葛琳仪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研究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吕有勇教授及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教授等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该项研究阐明了‘肿瘤瘀毒互结致病’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同时也为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进一步开发为特色抗肿瘤中药新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显示了中医药抗肿瘤的特色和优势。”张光霁说。
“所有科研都以转化为最终目的。”张光霁坦言,项目创立的肿瘤瘀毒互结致病理论和瘀毒同治方法,已在省内5家三甲医院、3家区县中医院5000多例肿瘤病例上进行了应用,成效显著。他表示,未来,项目团队将从促进特色抗肿瘤新药研发(已与企业签订重大横向新药开发合同),提供临床肿瘤治疗新思路、新方案(创立的“以毒攻毒、消滞化瘀,瘀毒同治”抗肿瘤理论可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提出的丹参与三氧化二砷联用抗肝癌的治疗方案,可为中药联用放化疗抗肿瘤临床新治疗方案应用提供示范),临床推广(扩大中医肿瘤瘀毒互结致病理论和瘀毒同治治则治法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提供示范),以及科普宣传等方面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经过14年的努力,项目组已形成一支由4名正高、8名博士组成的、平均年龄为42岁的研究团队,成员当选国家一级学会分会副主委2人次,省级学会主委、分会主委各1人;入选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和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各1人;培养博、硕士11名。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6篇、SCI12篇(TOP3篇),引用次数62次,后续研究获国家自然基金3项。
本报记者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