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打假公益教室落户杭州
3月22日,全国首个“打假公益教室”梦想中心落成。阿里巴巴将以“打假公益教室”梦想中心为依托,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广知产保护素养课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孙军工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从小培育,养成尊重他人智慧结晶、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在全社会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
首个“打假公益教室”梦想中心资金来源于阿里巴巴打假公益拍卖与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由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提供配套教育资源,在杭师大东城实验学校落成。去年7月底,阿里巴巴首次打假公益拍卖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拍卖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群众为“买正品,做公益,圆梦想”的理念举牌。随后,阿里巴巴又在上海等地举办了多场打假公益拍卖,筹得善款10万余元。
“打假公益教室”梦想中心是一个集多媒体、网络、图书于一体的学习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一系列“梦想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自我认知、情绪智能、团队合作、问题探究、创新创造、环境保护、戏剧表演、信息与媒体素养等,并为授课教师提供5年的“梦想领路人”专业培训。在传统的教育课程之外,阿里巴巴还将为青少年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课程。
2017年阿里巴巴联合社会各界在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呼吁成为全社会共识,在阿里巴巴平台上,2017年消费者因怀疑买到假货而发起的退款比率为 0.0149%,较去年下降29%。换句话说,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然而,由于线下假货生产源头仍未根除,许多制假售假犯罪链条和网络依然活动猖獗,甚至形成行业性、领域性、区域性假货产业带。
制售假已成为妨害社会大众创新的毒瘤,制售假暴利正在驱使年轻人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的制售假犯罪嫌疑人中,80后、90后约占83%。
面对制售假年轻化的现状,阿里巴巴一方面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在全社会共同推动制假直接入刑,并引入惩罚性赔偿,让制售假者“倾家荡产”;另一方面也将在全国各地通过建设“打假公益教室”、开展青年少知识产权保护课程的方式,影响青少年价值观,从源头上解决假货这一社会问题。
本报记者 孙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