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产经】

大数据“杀熟”陷阱你遇到过吗?

专家: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涉嫌价格欺诈

  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一般心中默认的规则是:老客户相对便宜、VIP用户相对价格低。然而最近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很多,这在互联网行业被叫做“大数据杀熟”。

  近期,包括滴滴出行、携程、飞猪、京东、淘票票等多家电商平台均被曝疑似存在“杀熟”情况,涵盖在线差旅、在线票务、网络购物、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特别是OTA在线差旅平台较为突出。

  这些情况你是否也遇到过?

  情况1 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

  有网友称,自己在某电影票订票平台上体验到了“杀熟”。

  她表示,用新注册的小白账号、普通会员账号和高级别的会员账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账号,其次是普通会员账号,而高级别的账号一张票要比小白账号贵出5元以上。另外,她发现,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电影票平台价格显示均价30~40元,而前一年的均价为20元。

  情况2 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价格高

  目前,大家的手机一般分为两个阵营,分别是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然而,一位网友发现,用苹果手机打车比安卓手机打车贵。这位网友认为是苹果收取手续费所致。

  此外,某些视频网站也会根据手机不同型号给出不同的收费待遇。以腾讯视频为例,开通VIP会员,安卓用户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价格分别为20元、58元、108元,年费是198元,而苹果用户购买则要贵出5~35元不等。对于存在价格差异的原因,客服表示是由于其中包含苹果收取的手续费。

  情况3 不买的话,价格会变更贵

  在线旅游平台被批评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最多。一位网友表示,自己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订机票,选好的那班每次看时价格都会上浮;而当自己选好该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时,价格立刻上涨甚至翻倍,在自己觉得“不买会更贵”而匆忙下单后,发现该航班价格又恢复到最初的低价。

  情况4 下单时默认捆绑上次服务

  此外,还有一种根据用户的“上一次行为”而默认捆绑相应服务,例如刚刚注册会员的用户,他在购买机票时,系统仅默认显示一张机票的价格;而一旦他在这一次同时勾选了贵宾休息室、接送机服务或酒店优惠券等附加服务,那么在下一次下单时,系统会默认帮他勾选同样的服务。

  同时,还存在同一位用户在不同网站之间数据被共享这一问题,许多用户遇到过在一个网站搜索或浏览的内容立刻被另一网站进行广告推荐的情况。

  对此,上述各家平台反应不一,有些声明“坚决没有”,有些“含蓄委婉承认”。

  互联网时代的“熟”即“黏性”

  那么,大数据“杀熟”除了破坏行业生态外,是否涉嫌价格欺诈?该如何监管规范?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市百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冰律师认为,“杀熟经济”自古就存在着,不是科技的产物。生意人总在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尽可能多的赚取每一分钱。王冰指出,曾经的“杀熟”和现在“大数据杀熟”是不同的。曾经的“杀熟”主要是B2B的生意,即使偶尔的B2C,消费者和熟人卖家也有一个比价讨价还价的机会。“大数据杀熟”几乎都是B2C,消费者与商家信息绝对不对称,消费者完全处于无知状态,消费者认为自己获得的价格是公允的大众价格,这是纯粹的被欺骗。大数据时代,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和垄断,让消费者买到原本可以低价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毫无公平可言。对消费者来说,其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奈、被欺骗的损失。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熟”,就是已经成为平台的忠实客户,这种熟是之前用户与平台之间通过服务建立起信任,这种信任产生了互联网业内极为重视的“黏性”,然而这种“熟”被某些平台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被差别定价。

  “杀熟”暴露产业非对称与不透明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所谓大数据“杀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出了不同的价格。由于我国大部分商品和服务实行的都是市场调节价,对于不同平台设定不同的价格,其不涉及法律,因此消费者维权的意义不大。第二种情况是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方式的大数据“杀熟”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规定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还涉嫌价格欺诈。

  曹磊认为,大数据“杀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非对称以及不透明的问题。平台根据大数据来“杀熟”,背后的技术来源是电商销售“千人千面”的技术,其源头在于平台根据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平台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这个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相应定价。

  共享经济分析师陈礼腾认为,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那将是一个平台的悲哀。通过基于老顾客对于平台的信任以及忠诚度而对其进行异价处理是明显的价格欺骗,其行为也是可耻的,技术不是用来坑用户而是用来服务用户的。不要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获取更大的利益,殊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事件被曝光披露后,最终将是平台大批用户的流失、信任度的降低、平台形象的崩塌。本报记者 王菁 通讯员 胡诗琦


科技金融时报 【产经】 00004 大数据“杀熟”陷阱你遇到过吗? 2018-03-30 2 2018年03月30日 星期五